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專訪曲解爭議 美聯社槓上馬英九 馬急澄清

人氣: 8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萬平、吳涔溪台灣台北報導)美聯社10月19日專訪中華民國馬英九總統,在報導專訪內容時指出,馬英九首度就兩岸政治對話表明,「如果他在2012年獲得連任,政治對話最快有可能在第2個4年任期內開始。」由於涉及兩岸政治對話「時間表」的敏感議題,馬英九19日晚親自出面澄清,強調他「完全沒有把政治問題的討論與所謂的第二任連結在一起」。

美聯社一篇專訪讓馬英九緊急出面澄清,強調美聯社「擴大解讀」他對兩岸政治對話的談話;總統府及新聞局更要求美聯社修改已經發出的報導,將「準備好(is ready to)進行政治對話」改為「不排除(is open to)」。然而美聯社堅持不肯刪掉「二○一二年可望進行政治對話」的部分,負責專訪的駐台資深記者溫逸德(Peter Enav)則強調,「我們的新聞正確無誤」。

10月19日上午的美聯社專訪,由溫逸德及Brian Carovillano共同進行。馬英九以英文接受採訪,總統府發言人羅智強、公共事務室主任陳永豐,以及新聞局長江啟臣全程陪同。所有專訪內容都有逐字記錄,總統府並存有錄音檔。

當天下午,美聯社發出報導後,台總統府發現報導內容與馬英九原意有所出入,立即由新聞局派員與溫逸德等人溝通,並提供專訪逐字記錄,希望美聯社能修改已發出的報導,尤其是當中關於馬英九若在2012年贏得連任之後,將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部分。

據悉,美聯社堅持報導記者「認知」沒錯誤,只願意做局部修改,「修正版」將原版導言「馬英九表示在兩岸經濟議題解決後,台灣「準備好(is ready to)與大陸進行政治對話」,修改為「不排除(is open to)」。另外並在文中提及政治對話一段,加進「在被問到是否將於第二任進行政治對話時,馬英九表示,將視兩岸關係進展速度而定」。

對於總統府最為在意的「馬英九暗示,兩岸政治對話可望在二○一二年,他贏得連任後進行」,美聯社則堅持保留,不做刪改。馬英九對部分內容與他原意不同,發出澄清聲明,並對美聯社表達遺憾並抗議。

短短十個月內,馬英九連續接受美國三大重要媒體專訪,去年底接受《亞洲華爾街日報》專訪,對於「兩岸能否如大陸期待達成統一」的問題,馬英九用了單數的「decade」,成為馬提出了十年的兩岸統一時間表,而不是需要「decades」(數十年)的時間(另一媒體為CNN)。

有台灣媒體質疑,雖然馬英九英文很好,但有關國家政策的議題,用詞需再三斟酌,不能預期外媒與其有同等深入的體察和默契;用中文或英文講稿回答,不僅可避免政敵的延伸解說,也可消減民眾的不確定感。

時機敏感 台媒頭版頭條報導

連續兩天,兩岸間的政治話題在台灣內部引起波瀾。首先是18日一場「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長陳長文公開向馬英九拋出「2012馬胡會」的倡議,馬模稜兩可的回覆會慎重考慮,讓外界將馬對「馬胡會」作正向的解讀。再加上19日美聯社登出馬英九連任後將考慮兩岸政治談判的談話,引起20日台灣各大媒體頭條報導。

聯合報在頭版以「馬胡會現不宜 馬:相見不如不見」為題報導,指出:「兩岸領導人『馬胡會』之說甚囂塵上,馬英九總統昨天兩度鄭重澄清。他先是在接見海外華人企業家代表時強調,目前並非馬胡會時機點,『相見不如不見』。」

自由時報以「美聯社專訪 馬:若連任 兩岸將政治對話」為題,文中除刊出馬英九的澄清沒有和連任扯在一起,也引用綠營人士的批評:「民進黨團幹事長管碧玲則指出,馬英九在陳長文拋出『馬胡會』議題的隔天,說出第二任進行政治對話,這是有計畫性的發言,藉以對中表態,盼中國能繼續支持其連任。」

中國時報則以「美聯社:2012兩岸政治對談 馬澄清 府抗議」為題在頭版報導,文章強調美聯社有關馬英九將在2012年連任後和對岸進行政治談判的引述,「引爆政壇震撼彈!」文章並重點報導馬英九的澄清動作及澄清內容。

蘋果日報則以「美聯社報導 馬大動作更正」為題,強調「談話挑動最敏感政治神經,擔心波及五都選情,馬昨晚隨即舉行記者會滅火。」文中並引用藍綠兩黨發言人評估對藍綠選情的衝擊。國民黨評估綠營會藉題發揮,發言人蘇俊賓說:「但若對一篇不盡正確的報導過度操作,恐怕有反效果。」綠營方面則引用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說法,評估馬談話對「五都選舉沒有直接影響」,但質疑馬終極統一的立場。

府大動作刊登專訪「原文對照」

總統府則大動作刊登「美聯社專訪總統報導與答覆原文對照」,總統府發言人羅智強並表示,未來會慎重思考外界建議,衡量媒體屬性、採訪議題,來決定使用中文或英文受訪。

總統府於「原文對照」新聞稿中指出,首先,在有關統一的問題上,美聯社在報導中表示:
  Any political union, he said, would require Beijing to adopt democracy and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under special scrutiny following the award of the Nobel Peace Prize to jailed China democracy campaigner Liu Xiaobo. Because of such concerns, Ma did not cite any timetable for the process, saying it would be a “long historical” transition.

實際的訪談錄音逐字內容(譯成中文)如下:

記者問:「我想要回到前面您提到的部分。我想我剛才聽到閣下表示,一個真正的民主體制政府在中國大陸出現,是台灣民眾唯一會考量與中國大陸就統一進行對話的途徑。」

馬英九回覆說:「我想那會有幫助,會有幫助。換言之,台灣民眾需要多長時間才會認為是時候來做這件事,這並沒有辦法保證。民調顯示,大部分的民眾是支持維持現狀。而顯然這樣的趨勢已經維持了至少超過20年之久。從目前高比例支持維持現狀的情況來看,我想還會持續下去。到目前為止,撇開經濟面向,中國大陸在政治上朝向民主的改革仍然鮮有進展。」

其次,在針對兩岸談判政治協議問題,美聯社在報導中表示:
  In between the poles of union and separation, Ma said his government is prepared to discuss political agreements, including security issues, as soon as the priority economic issues are dealt with. He suggested that those political talks could start as early as a second four-year term if he wins re-election in 2012.

針對相關議題的錄音逐字稿(譯成中文)如下:

記者問:「如果您贏得下一屆總統大選,您將會延續您剛所提出的政策嗎?也就是您在下一任也會堅持經濟開放、兩岸觀光,但是不觸及政治對話,或者這只是你在第一任的承諾?」

馬英九回覆說:「這個問題將視我國與中國大陸關係進展的速度而定。舉例來說,目前在我就職以來的兩年半之中,我們已經與中國大陸簽署14項協議,但更重要的議題尚未完成協商,例如兩岸投資保障協議及兩岸解決貿易爭端協議等。….. 我們並不是刻意拖延政治對話,但是經濟議題對於台灣民眾來說更為重要,因此民眾也支持政府先解決經濟問題,再討論政治議題的立場。」

記者問:「我完全了解您的意思,如果經濟的議題在您擔任總統的第二任期都妥善解決,您會進一步與對岸討論政治議題嗎?」

馬英九說:「正如我所說的,這將視雙方進展的速度,端視以上的問題能否得到滿意的解決,當然牽涉到大陸的政策都相當敏感,而我們施政的決策將會依循大多數的民意支持所進行。因此,當我們擘畫政策藍圖時,我們的優先考量是國家的需要,其次是民意的支持,第三是國會的監督,藉此來確認政策是否符合民眾的需求。」

記者再問:「兩岸由經濟議題至政治性議題之進程中,是否會觸及安全議題與建立雙方軍事互信機制?」

馬英九說:「本人認為,廣義之政治議題即包括了建立兩岸互信建立機制,兩岸在解決主要經濟議題後,自然會談及雙方之互信建立機制。但我們並不急,因為,在我方努力下,兩 岸緊張情勢已大幅降低。當我們提到互信建立機制時,兩岸在協商及簽訂ECFA時,事實上就可視為一種很重要的互信建立機制。兩岸談論洽簽ECFA的時間持 續超過一年,雙方參與人員在整個過程中事實上已建立了某種程度的互信,這也是我們所樂見的,雙方人員可以隨時透過電話進行溝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