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諾貝爾獎,中國人心中的痛

人氣 26

【大紀元10月08日訊】每年十月,諾貝爾獎逐個揭曉,都會引起海內外華人的關注和熱烈討論。但對中國大陸人來說,截至到今日(2010年10月8日)中午,還從來沒有一個本土的國人獲此殊榮,這不能不令人耿耿於懷,魂牽夢縈。「諾貝爾獎距離中國還有多遠?」對於這個熱門話題,許多人從教育體制、科研體制、社會制度和環境等方面尋找問題的原因和答案。

中國人的一個夢想, 一個痛

諾貝爾獎以其崇尚科學、獎金高昂、授獎嚴謹而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具權威性的科學獎項,令人夢寐以求。大陸有文學愛好者王若谷撰文指出,一個城市的文化魅力在於有豐富的 文化活動,更在於有全國知名的文化代表人物。「中國文學呼喚『諾貝爾』,呼喚『諾貝爾』級的文化大師!」

可是,作為一個占世界人口總數20%的大國,61年了,截至到2010年10月8日中午,除了李政道、丁肇中、楊振寧、李遠哲、高行健、高琨等海外華人獲得過諾貝爾殊榮,中國大陸至今尚無一人與諾獎有緣。這不能不令國人耿耿於懷,魂牽夢縈。諾貝爾獎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個夢想,一個痛。

黃秀青在華聲評論上發表評論指出,對於諾貝爾獎,其實中國政府比老百姓更期待獲得,「我們需要它證明很多東西:民族是聰明的;體制是正確的;教育是成功的……就像當年的奧運金牌,僅僅想證明我們不再是東亞病夫一樣。」

在每年痛失諾貝爾獎後,國人紛紛發問:「諾貝爾獎距離中國還有多遠?」很多人從中國的教育體制、科研體制、社會制度和環境等方面尋找問題的答案。

教育「盲區」:扼殺個性、創造力和獨立思想

曾有中國學生認為,獲得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標誌教育成功的輝煌,對為什麼中國人沒有獲得諾貝爾獎表示疑惑不解。有研究人類行為學的專家認為,沒有人獲得諾獎說明中國傳統教育有問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扼殺個性、扼殺創造、扼殺創新就是扼殺人才。目前中國教育存在「盲區」,在完善個性、培養創造力、增強獨立性等方面有值得反思之處。

打一個比方,就像演戲,角色的思想、言行、舉止都是由劇本和導演規範好了的,現今的中國教育體制絕對不允許有出格的「亂說亂動「,學生只能按教科書、教師規範的「死記硬背」。一些學生發現自己的答案和教科書或老師給的答案不一樣時,連想都不想去接受。

署名南方暴栗的網友指出,諾貝爾遺囑中所倡導的創新精神和理想主義在中國始終是異類。

科研缺乏創新 經費匱乏 人才流失

一些評論人士認為,國內缺乏具有原創性的重大科研成果,科研經費匱乏,人才流失嚴重都是造成中國至今沒有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原因。

董慧民日前在《廣州日報》發表文章,指出中國缺乏具有原創性的重大科研成果,一些即使達到了國際領先、填補國內空白的研究也不過是「拾人牙慧,追隨人家的軌跡而已。」

董慧民披露說,國內所謂的鑒定都是項目主持人找幾個評委,都是熟人,儘管這些評委也都有很大頭銜,不好意思說不好聽的。然後就是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都成了套話。無論是國家級還是省級鑒定,基本上都是如此。

有一位老教授曾經說,有一次他參加鑒定,說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話,被認為是異類,後來再有鑒定會之類的基本不邀請他參加了。

趙忠賢院士認為,從客觀上講,十年「文革」期間,國際上科技高速發展,而中國對基礎研究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這需要很長時間的恢復和積累;從主觀方面講,中國原始創新型基礎研究比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創新科技強調得不夠。

據1996年統計數據,中國科研開發經費只佔GDP的0.5%,相對於發達國家(美國是2.45%,日本是2.9%),不但比例低而且絕對數量少,如果按人均則更少,甚至不如像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這無疑是嚴重制約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大因素。

有鳳凰網友發帖子表示,「沒見過哪裡的精英像我們這麼辛苦,地位這麼低,錢還這麼少。科研經費大半被甲方和老闆剋扣光了,沒錢能出什麼科研成果。發達國家為什麼科研發達,花到正地方的錢多啊,十幾億美元建個實驗室,中國能比嗎,中國就算撥款幾億,能用到具體科研上的能有幾分錢呢???!!!制度問題,不要把罪過歸咎給個人。」

教育功利和學風不正是落敗原因

許多有識之士指出,中國大陸學術界抄襲剽竊成風,專家教授自甘墮落,教育功利和學風不正是落敗原因。

近日,一篇題為《諾貝爾獎:中國人心中的痛 像週期性病毒準時發作》的文章正在網絡上熱傳。

文章說,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丘成桐認為,中國家庭從孩子上小學就開始訓練他們為高考做準備,在學校裡老師幫學生猜高考題目,學生照著模型去練習,完全埋沒了人的創新能力。他還說,在中國,抄襲者被發現後還大搖大擺地走在學校裡,教授在台上告誡學生要誠信,學生則在台下偷笑。學生會想:老師、校長都能抄襲,我為什麼不能做。學風不正,再怎麼談諾貝爾獎都是假的。
 
文章指出,楊振寧曾預言中國本土10年內將會出現諾貝爾獎獲得者。但一個人才的橫空出世,並不像預言那樣簡單,中國學術界如不能解決掉自身的種種問題,那麼中國人還將會十年、二十年永遠等下去,永遠祥林嫂式的企盼著諾貝爾獎。

作者李海年在博客中也痛批國內學術界專家教授自甘墮落,他說,專家教授原本是讓人敬仰的稱號和職業,如今專家教授成了為金錢奮鬥的「磚家、叫獸」,專家教授的權威已不在,更多的反而是公眾的質疑和不信任。

「由數字不難看出如今這幾年網上專家教授的雷人雷語層出不窮,如:『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仇富』、『自行車比汽車污染大』、『房價還不夠高,還要再上升』、『老上訪戶99%有精神病』等等。南京磚家被網友戲稱愣是把梅雨季節整成了沒雨、原本是一個不知名的江湖郎中張悟本硬是被媒體炒作成養生『專家』,張大師的傑作就是讓綠豆價格翻了幾倍。叫獸更是無下限,潛規則報道層出不窮,楊振寧更是被當了叫獸的先驅。」

李海年表示,如此下去,「恐怕再過60年中國也拿不到諾貝爾獎!」

社會體制問題

很多大陸網友指出,現今的社會體制和意識形態有問題,如若不改革,中國人獲諾貝爾獎遙遙無期。

網友苗體君指出,中國人不是缺乏智慧,迄今為止已有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等人獲諾貝爾獎,他們都是背井離鄉,在異國的土地上奮鬥獲取的,讓他們在中國的話,他們可能會一事無成地走完他們的人生。因為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成功」的人要忙於人與人之間的複雜交際,身居要職的領導其職責就是用剪刀修理長得過高的一些枝幹,真正的人才最終只能與大家保持一致。

網友李吉訶德發貼說,「這樣的剽竊者有資格進入中國作協,但不會獲得諾貝爾獎。除非瑞典皇家科學院有朝一日淪為中國作協的下屬單位,改稱「中國作協瑞典分會」,原科學院院長保留司局級待遇,歸中國作協黨委直接領導……」

網友錢千里認為,「很大一份原因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差異,看看有哪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真正的獲得過這個獎?」

有網友在天涯社區論壇裡發貼說:「體制原因,不改革,獲獎遙遙無期!」

諾獎評委是否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

中國大陸擁有海量文學愛好者,不少人爭論說,國內每年都有2,000多部長篇小說問世,為什麼只有流亡海外的高行健一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難道就沒有一篇可以入圍,而一定要弄一個北島之類的叛逃者,來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

王俊義在牧夫天文論壇發表文章,重點探討了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是否有失公正的問題。

他模仿諾獎評獎委員會發言人的口吻這樣寫道:

「我們帶有眼鏡,但是肯定是無色的。我們沒有把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排除在外,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時候,安德裡奇的長篇小說《橋》就獲得了文學獎;前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時候,肖洛霍夫的《靜靜地頓河》等幾部長篇小說都獲得了文學獎。並且諾貝爾獎不僅僅是文學,還有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經濟學,是沒有意識形態的。你們的作家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獨立的思考,沒有獨立的智慧,沒有人類的觀念,沒有人類的夢想精神,怎麼會獲得若貝爾文學獎呢?你們的民族承受的災難比俄羅斯更難以容忍,你們民族背負的痛苦比俄羅斯更沉重難捱,但是俄羅斯有帕斯捷爾納克寫出了《日瓦戈醫生》,有索爾仁尼琴的《癌症樓》,你們有什麼呢?有《靜靜的黃河》?有《靜靜的長江》,你們沒有,何苦要把責任推給我們呢?你們太看重諾貝爾文學獎了,似乎把文學獎看成了諾貝爾獎的全部。然而,諾貝爾文學獎是最難得的一個獎項,你們的作家假若不能承受寂寞,假若忘記了民族的災難和痛苦,不去記憶民族的苦難和痛苦,你們將於諾貝爾文學獎無緣。」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作者梁江濤發表文章,指出應學會更多的審視自己,從自身找原因,不應夜郎自大,也不應妄自菲薄,怨天尤人,應該在諾貝爾獎的獲獎者和他們所屬國家的科教體制與機制中尋找並挑選值得我們借鑒的「教科書」。

他說:「一個謙遜而充滿睿智的民族才是最具競爭力和爆發力的民族,不避諱我們的痛,真正以奮發進取之心去分享華人諾貝爾獎的榮耀,才能知己知彼,腳踏實地去追尋和實現屬於中國人的『諾貝爾之夢』。」

相關新聞
【紀元專欄】哀華民: 高行健君与諾貝爾文學桂冠是否相稱?
張軼東:大陸出不了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重要原因
諾貝爾獎得主高行健:喜歡看大紀元 文章有深度
高行健:年輕人要學會獨立思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