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用智慧農耕種下隙頂第一株茶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0年11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嘉義阿里山報導)靠著智慧與堅持不斷的耐心毅力,林玉杯終於在隙頂地區種下第一株茶樹,並在鍥而不捨之下抱回神農獎,使阿里山高山茶享譽國際。用智慧農耕使荒地變良田的茗茶達人—林玉杯。以往因為交通不便,想把自己的農作物送下山販售改善生活,對靠山吃飯的林玉杯來說是奢望,嘉義縣番路鄉公田村隙頂一帶,雖然終年煙雨濛濛,那時山城一帶的主要作物是麻竹筍、桂竹筍、石篙筍或節令蔬菜,當然那也是聚落居民主要的經濟來源,林玉杯回憶;那個年代的年收入大約只有十萬元上下,那是要維持365天家計的所有費用。

阿里山公路通車之後,林玉杯認為隙頂的春天已經展露曙光,當交通的問題解決就表示農產運輸的問題解決,她大膽將合法承租的1.5公頃山坡地原作物鏟除轉種茶樹,其行徑曾讓很多人為她捏一把冷汗,高海拔的氣候與特殊的雲霧帶果真是茶樹最佳的生長環境,其試種成功後,年收入也從原來的10餘萬元提升10倍到百餘萬元,成功的轉換跑道,提升村民信心,村民便相繼投入種茶行列,也因為林玉杯的無私傾囊相授,才造就隙頂地區今天繁榮的景象,村民對於這位鄰家媽媽永遠都存在著感恩的心。

林玉杯雖然學歷不高,也沒有水土保持的專業背景,但在重整山坡地建置茶園的同時,她是農家罕見帶入「自然工法」概念的農戶,大面積的地貌改變,唯恐土石流失,整地初期她便首創以「水泥板」固基護土,對防止土壤流失著有相當成效,第二期的茶園開闢,她也率先建置梯形茶園,並改用「砌石」的自然生態工法保護茶園,事實證明林玉杯眼光獨特且膽大心細,近30年來,林玉杯的茶園依舊堅固如昔,連公部門都對她豎起大拇指。

當「有機」概念還不純熟的時候,林女士便不惜成本以花生殼、花生粕、大豆特元素等有機肥料為施肥基材,民國88年她更自行研發以發酵的黑砂糖、牛奶粉茵安、高蛋白發酵成有機液體肥料,灌溉至茶葉根部,使茶樹樹齡及茶葉品質再次提昇,因此建立其在隙頂地區「茶葉一姐」的地位,這些傲人的成就也讓她奪得92年十大農家婦女「神農獎」的榮銜,這些耀眼的成就當然背後有先生蘇小泉的全力支持,因此地方也以「玉杯裝小泉」來讚美倆夫妻對地方的貢獻,低調的林玉杯收起獎杯荷著鋤頭,又往茶園走去,這畦畦綠葉才是她生命的全部……。

倆夫妻在海拔千餘公尺的山上披荊斬棘,逐漸建立起自己「慶典茶莊」的品牌,雖然忙碌,林玉杯從來沒有忘記對地方公共事務的關注,也從來不吝嗇對於公益事業的回饋,更從來未曾忽略對於知識的汲取,舉凡家政班、社區發展組織、學校在地特色課程等,都有林玉杯的身影,長子蘇慶文同樣帶有父母公益的血統,在繁忙的農務操勞下,接任隙頂國小家長會長,奉獻教育,林玉杯目前也兼任隙頂國小「小小茶博士」的課程老師,與媳婦林雪卿是唯一婆媳檔的特色課程師資,可謂犧牲奉獻,造福桑梓不遺餘力,為使志業得以延續,林玉杯也漸進指導兒媳接班,在人生無數方格的棋盤上,她要子孫堅守「勤僕儉約,與人為善」的基本,畦畦茶園是林玉杯與夫婿共同的結晶,很難想像「慶典茶莊」的事業已由其三子蘇芳生帶往日本發展,「慶典株式会社」早在東京落地生根,林玉杯把這樣的成就歸功各界的疼惜與上天的恩賜。

86年,隙頂與阿里山公路沿線以及鄰近部落,幾乎都已經被茶園佔據,此時林玉杯又重新思考「雞蛋與籃子」哲學,在吳慶福與吳振欽二位專家的指導下,林玉杯又大膽的投入「蝴蝶蘭」的催花工作,經一年試驗發現;隙頂地區的日夜溫差大,具有天然條件優勢,「璟馥蘭園」也在全家的努力下打開知名度,璟馥蘭園擁有1.200坪隧道式半自動蘭園,為能在蘭界佔有一席之地,林玉杯除了訂閱雜誌進修,更自87年起就不斷藉由國際各項蘭展提升自我鑑賞力,璟馥蘭園的聲譽正逐日享譽於業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