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的台灣英雄 陳建力想回澎湖度餘生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長順台北15日電)九二一受災戶陳建力因地震及後來的納莉風災,成為拾荒漢,他擔任護士的妻子半年前失業後自殺獲救,家中頓失經濟來源。陳建力考慮返回老家澎湖,就此度餘生。

陳建力逆境中打拚的故事,去年被中央社選為「今天的台灣英雄」之一,但無奈造化弄人,迫得他不得不做最壞打算。

56年次的陳建力出生在澎湖,16歲隨父母搬到台北市,住在東星大樓。退伍後,他先到眼鏡公司上班,一路升到店主任,後來在五分埔開眼鏡行,同時從事骨董買賣,娶妻生女後,一家和樂,也有一些積蓄。

民國88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將他人生所有奪去一半,不但家被震垮,母親與胞弟當場罹難,擔任大樓管理員的父親陳其名逃難時被壓在大樓門口,受到重傷,所幸太太隨後生了1個兒子,也就是外界熟悉的「東星寶寶」陳泰宇。

災後的陳建力痛失親人,在義務律師協助下與其他東星災民向建商、第一銀行及台北市政府打官司,一邊討公道,一邊重建家園。但還沒站穩腳步,90年台北市又因納莉颱風導致大淹水,陳建力的眼鏡行、臨時住所及所有收藏均泡水,讓他真的變成一無所有。

災後他在台北市南港區租屋,開始拾荒生活。曾是骨董商的陳建力,過去收藏乾隆皇帝持有的3枚象牙、勞力士金錶及成套的蟠龍郵票,但這些已全在災難中喪失,全家生計只能靠當護士的太太維持,他從此在家專心當奶爸,只有在太太回家以後,騎著機車外出拾荒。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趕快回到東星大樓的家」,這是陳建力多年來的心聲,不過東星大樓雖在98年8月間重建完成,仍有諸多糾紛,讓他們無法入厝,只能繼續租屋,靠太太的工作度日。

不料,陳建力的太太去年5月間失去護士工作,陳家失去唯一的經濟來源,陳太太在不堪壓力下燒炭自殺,所幸被及時送醫,過年前已返家休養。

陳建力表示,現在各單位都沒有缺,短期內很難找到工作,他前陣子到文山區公所做了半年短期工,現在還找不到工作,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他感嘆地說,黃曆年有9天長假,家裡無力幫兒子、女兒買新衣新鞋,也沒有能力帶他們出遊,只能全家一起回澎湖老家過年,順便散心;過年後若無法改善經濟情況,考慮乾脆回澎湖種田,了度餘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李淑華台北5日電)已近八旬之齡的許葉景年過半百時,接觸到日本舞踴,找到了人生的最愛。20 多年來她不但克服頑疾,為自己舞出一片天,還藉此推動國民外交,證明成功並非年輕人的專利。
  •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12日電)生態攝影家蔡百峻28歲時無可救藥的愛上蝴蝶。他放棄經商生涯,先後賣掉3棟房子,一心只為拍攝蝴蝶的倩影,並曾為此多次遇險,但仍堅持夢想,致力推廣保育,用蝴蝶進軍國際。
  • 綁著馬尾髮,微笑臉龐襯托著胖身材,牙醫師劉啟群有點彌勒佛的味道。他跛著痛風的腳,200多次義診行遍國內偏鄉部落與海外開發中國家,這一切都源自於射手座個性中,柔軟的心。
  • (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19日電)1996年的布拉格之旅,讓王雁盟跌進手風琴的音樂世界,毅然轉換人生的跑道,追尋自己的夢想。憑著堅持與努力,他不僅創作出台灣難得一見的手風琴演奏專輯,還揚名國際,讓手風琴音樂的美麗絃音被更多人聽見。
  • 陽光汽車美容中心站長陳鏘,由五金行小老闆、洗車場股東,轉換跑道到洗車場,17年來輔導了許多身心障礙者,讓他們有一個學習成長的轉折站,協助他們走出了自立的一片天。
  • (中央社記者李佳霏台北26日電)從事援外醫療的連淑芬心中有份體悟,「非洲需要的是專業,不是眼淚」;而她身為女性,也能發揮力量,參與救災行動,帶領災民走過悲傷,向世界傳遞台灣的愛心。
  • (據中廣新聞報導)海地強震造成嚴重傷亡,我國首批救難隊23名隊員歷經72個小時飛行,跨越半個地球,終於抵達海地首都太子港 ,隨即展開救援任務,終於在聯合國位在海地的機構瓦礫廢墟中,救出一名法籍聯合國職員,這也創下我國搜救隊第一次在國際任務中救出生還者。(黃進恭報導)
  • 〔自由時報記者王述宏/台北報導〕我國赴海地人道救援隊繼之前救出法籍男子後,於台灣時間昨天凌晨零時許又於坍塌的維和部隊總部大樓附近,救出一名海地男子VOLTER,另還尋獲四名罹難者大體。
  • (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26日電)奉獻雲林縣生命線志工服務32年,事蹟曾入選中央通訊社「今天的台灣英雄」一書的陳輝,日前發生車禍致顱內出血不幸辭世,28日舉行告別式,生命線協會將覆蓋會旗表達崇敬。
  • 29日上午行政院文建會所屬國立台灣文學館在該館發表三本新書《2008台灣文學年鑑》、《台灣英雄傳之決戰西拉雅》、《新文藝日記》。特別的是《2008台灣文學年鑑》今年新增「母語文學研究概述」、「母語文學創作概述」,以客語及台語為主,全面的關照文學研究的層面。另外擬真的複製台灣文學作家劉吶鷗寫於1927年的「新文藝日記」,並於館內展出這部維妙維肖的複製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