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中共能維持互聯網審查嗎﹖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6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施明綜合編譯) 《紐約客》雜誌專欄作家歐逸文(Evan Osnos) 六月十一日在博落格上發表文章問道:中共能維持互聯網的「主權」嗎?

文章說,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吳修銘(Tim Wu)是研究網絡上法律問題的專家,吳教授與傑克‧格德斯密斯(Jack Goldsmith)2006年合作出版的《誰控制著互聯網?》 (牛津大學出版社)一書曾正確預測到,現有的法律將被用來控制互聯網的成長和形態,而不是互聯網引領一個新的無界時代。

本週,中共發布了它的第一本有關互聯網的白皮書。這本白皮書,是中共對今年春天與谷歌之間發生的不愉快事件的最詳細答覆。歐逸文問吳教授,他從白皮書中明白了些什麼。下面是吳教授的回答:

「在中共的第一本有關互聯網的白皮書中,中共政府對『網絡主權』特別強調,『網絡主權』是中共宣布的一個新概念。根據『網絡主權』這一概念,『在中國經營的資訊公司必須遵守中共的法律。』」

「那麼,這種中共特色的主權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它和其它國家所做的到底有什麼不同呢?最大的區別是中共這些規則的實質內容,它與其它任何國家的規則都大相逕庭。」

「另一大區別在於,其它沒有『網絡主權』這一概念的國家,都會一定程度上尊重網絡作為一個言論自由平台的作用,有時與「無封鎖」原則或「網絡中立」 (net neutrality)相聯繫。當然,每個地方都會有所不同,但是,中共是唯一無視『開放互聯網』(open Internet.)這一共識的。」

「世貿組織從來沒有直接考慮過,中共封鎖互聯網的做法是不是一個貿易障礙問題。正如我在2006年的書中說的,我覺得網絡封鎖造成許多貿易問題:舉例說,當一家美國公司像谷歌,希望為中國人提供某種服務(搜索),可是中共卻排擠谷歌,而獨尊中國本土公司「百度」,這就是一個貿易障礙的典型例子。」

「要讓世貿組織參與進來,還需要一些國家對中共採取行動。現在這些問題大多是在幕後處理,像過濾軟件的問題。然而如果封鎖繼續傷害出口商,有一天,可能就會看到這樣的案例。」

中共網絡審查忽略的事實

《電子週報》六月八日Don Reisinger文章指出,中共進行互聯網審查,總認為可以一手遮天,其實網絡世界天地大,用戶總會找到繞開審查的方法,而且全世界都在盯著呢。

1.它從來都不起作用

中共的網絡審查看起來好像有作用,但它確實沒有。如果一個中國人真正想要得到他渴望的內容,他就會找到繞開審查的方法。

2. 它促使用戶另尋途徑

在某些情況下,另尋途徑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在許多其它情況下,人們採用的技術並不那麼安全。它可能對使用者的電腦造成破壞,並輕易地使問題蔓延全國。中共現在應該認識到,這樣的問題可以而且確實發生在它的邦界之內。 

3. 全世界都在看著

中共限制其人民的權利,世界都在看著。雖然單個人做不了多大的事,可以放心,世界其它地區正一起在各自盡力,共同對抗中共的網絡審查。

4. 新服務每天層出不窮

中共真的相信它能夠阻止所有對其政策和做法不滿的言論。真是笑話。每一天,擁有幾百或幾千用戶的新網絡服務層出不窮,根本就不在中共的雷達範圍。事實上,來自中國科技刊物的一個報導說,中共禁止Foursquare服務之前,中共是從其它社交網絡才知道該服務的。換言之,中共政府是落後於時代的。試圖阻止每一個可能允許用戶做一些中共不喜歡的事的網絡服務,是一個永遠達不到的目標。

5. 侵犯用戶隱私權決不是好主意

6. 中國用戶關注網絡審查

中國人密切關注影響他們生活的網絡審查。雖然中共說,它為了國家利益而控制中國人,其實中共只是在更多地損害中國利益。隨著網絡審查的繼續,中共只是把自己置於更危險境地。現在只有百分之29的中國人能上網,所以可能不是很令中共擔心。但是,隨著這個數字的上升,中共可能得小心行事。

7. 網絡審查不可能永遠維持

雖然現在只有一部份人上網,但是整個國家都能聯網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人們就會把網絡作為一個追尋自由的工具,而不是又一個任由中共政府壓制他們的地方。網絡審查只不過是一個短期的解決辦法,可是真正的問題要遠遠大的多。中共在堤壩外只能呆這麼久了。最終,堤壩會潰開,中國人會讓中共的政治網絡審查無法維持。

8. 把公司拖入這場混戰非常不智

中共現在要求在中國經營的公司承擔網絡審查責任。這是另一種失策。正如谷歌證明的,當網絡審查開始使利潤減少時,公司遲早都會叫政府攤牌,然後公司會想做什麼做什麼。最終,所有公司都會認識到它們的錯誤,而開始對抗中共。這是不可避免的。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何清漣:谷歌刺痛中共 不得再撒謊
橫河:谷歌事件以外我們知道什麼
【新紀元】谷歌之戰: 審查與真相
攸關政權存亡 中共全力盯牢互聯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