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的混亂產業開發政策

亞洲大錢潮:中國能解決結構問題嗎(4)

野村總合研究所

標籤:

◎對於過度投資現象的控制

中國一定要趕快解決生產過剩這個問題。生產過剩會衍生各種問題,像是能源或資源的浪費、無秩序的出口壓力、流通庫存不良化等等。

就舉汽車為例,二00五年的預估需求量是五七0萬輛,卻生產了八七0萬輛,包括建設中的工廠生產部分也計算在內,生產量達一千萬輛。

因為就業市場大、生產額大、附加價值稅收入可觀,就算地方政府以財政支援為籌碼欲降低生產量,但汽車產業還是急速發展。

關於鋁製產業,2003年的中國鋁製生產能力是四00萬噸,但後來因為大舉建設與各種建設預定計畫不斷出爐的關係,現在的生產量已達七00萬噸。但是內需只要五00萬~五五0萬噸就夠了,一樣也是嚴重地供給過剩。

再放任各地方生產競爭的話,將來所需要的調整成本就會大幅提高。在中國有句話,「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嚴格管理會失去活力,可是一旦放任就會馬上陷入混亂)。

毛澤東時代對於計畫經濟方面,讓中央握有極大的權限。鄧小平為了活化經濟,也成功提高地方政府的自由程度。江澤民則是強化部分中央集權,到了胡錦濤,則不得不透過中央政府來強化地方的管理。

本來是透過市場機制來調整產業平衡狀況即可(計畫經濟的結果是失敗的,政府介入的力量越大,更容易導致政策腐敗、沒有效率),但是國體太龐大,很多事情都無法順利進行。

◎中央與地方的爭執

在過去成長一面倒的時期,中央與地方的利害目標是一致,都是追求高成長。但是,現在中央為了不讓就業市場出現問題,打算延緩成長速度,修正貧富差距,想進行結構改革。

而另一方面,以都市為主的地方政府,想置貧富差距問題於不顧,只希望能讓經濟更快速發展。而發展遲緩的地方,強烈希望自己地方的經濟成長能超越都會區,堅持要繼續過剩投資。適合整個國家的最佳考量政策與地方政府的想法,完全無法一致。

我們對於中國地方政府的眾多政策都進行過諮詢分析,但是地方施政者的地域利益意識太強烈,每一個省或每一個市就像是個獨立國家,想要讓他們考量到整個國家的利害關係,很難。

換句話說,將無法抑制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經濟成長的暴走野心,很可能會讓資源浪費、環保問題更惡化,貧富差距更大,這些對於整個國家的經濟成長都會造成負面影響。今天、明天也許沒問題,但10年後、15年後,這些問題將會擴大到無法解決。

中央政府為了淡化地方政府的經濟營運權力,將地方政府的角色從以前的「管理型」轉換為「服務型」(不要直接參與產業振興政策,而是以支援協助者的立場來間接參與),從「微觀管理」轉換為「宏觀管理」(放棄計畫的個別認可權,只管理整體計畫),還打算將地方政府的人事考核制度做微幅變更,不再以經濟成長量來做考量依據,而是視品質為評量標準。中央政府已經開始著手要阻止地方政府過度往前衝的心態。@(本文結束)

摘編自 《再現金磚!亞洲大錢潮》寶鼎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金融海嘯背後的真相:華爾街的謊言(12)
分析師:德經濟受益於希臘危機
市場營銷系列:中國資本積累該不該受苛責
兩岸政策滿意度 台灣官方民調兩極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