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中國的糧價迷局

人氣 6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3月23日訊】中國糧價上漲,既與國際糧價走揚無關,也非糧區乾旱所致。分析顯示,媒體誤導,別有用心。究其根源,自有其深層內幕。

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羅馬總部發佈最新報告稱:全球主要食品價格在過去一個月(2011年2月)上漲2.2%,連續第8個月上漲,達到20年以來的最高值。

在全球走向高糧價的時代,主要食品價格走高並不令人驚奇,中國的食品價格上漲也在預料中。根據統計局最新數據,2011年2月,食品價格比1月上漲3.7%。

毫無疑問,食品價格的上漲來自於糧價的上漲,但中國的糧價上漲似乎有點特立獨行。有人認為,中國的糧價上漲是由國際糧價上漲帶動,也有人認為,中國的糧價上漲是因去年底中國幾個主要產糧區乾旱所致,但事實似乎並非如此。中國的糧價上漲有其深層的原因,也有其特色。

國際糧價與中國糧價的走勢關聯不大

2010年8月,海通證券發佈報告指出,中國糧食庫存充裕,庫存消費比達40%以上,遠超過國際公認17~18%的安全水平。國土資源部網站數據顯示,近十年來,中國糧食自給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

依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糧食庫存消費比和95%以上的自給率,中國的糧價走勢與國際糧價的走勢關聯性並不大。

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統計顯示,從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這三個月間,國際糧價大幅上漲15%,而根據大陸統計局公佈數據,2011年1月份糧食價格同比上漲15.1%,同樣的漲幅,中國花了12個月。

過去幾年數據顯示,國際糧價與中國國內的糧價走勢也大有區別。2010年,國際麥價因俄羅斯等地災害原因全年上漲近45%,但中國國內麥價僅上漲5.1%;2007年,全球麥價同樣因減產而上漲88%,而中國僅上漲6%。

顯然地,中國的糧食價格與國際糧價的走勢不太相關,二者之間互相略有影響,但不存在決定性的關係。高糧食庫存消費比和95%以上的自給率為中國糧食市場和世界糧食市場構建了「隔離牆」。

乾旱是糧價炒作藉口

年初,「中國主要產糧區面臨60年以來最嚴重大旱」,「中國缺水麥田已達640萬公頃,超過三分之一」,這類新聞在中國的媒體上廣泛宣傳,將乾旱導致的糧食減產預期看成是糧價上漲的主因,這是誤導。

儘管今年中國的旱情持續時間較長、受旱區域主要集中在主產區,但是,據東方艾格糧食分析師馬文峰的估計,如果按照當前的旱情,預計今年小麥產量比正常年份將會減產170萬噸。如果遇到旱情持續到4月份的極端情況,冬小麥的減產幅度甚至會超過1,000萬噸。即便這樣,相對去年,減產幅度也僅1.83%。

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專家李國祥認為,對於此次旱情造成的糧食減產,最多動用國庫庫存,甚至無需增加進口。

而中國糧食庫存消費比達40%以上,如果按照這個數據計算,此次旱情根本對供求產生不了多大影響,也不會使國內糧食價格產生太劇烈的波動,最多只是有個炒作的空間。

事實上,官方媒體嚴重炒作旱情的結果給了國際炒家提升糧價的口實。2月8日,聯合國糧農組織(下稱FAO)發出警告稱,作為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國,中國正面臨嚴重乾旱,而這可能給世界糧食市場造成影響。受此影響,美國小麥期貨8日創下30個月來的新高。

國際炒家預期的是,沒有人會忽視13億人口大國的吃飯能力,但這番炒作畢竟與事實相差甚遠。

貨幣氾濫是禍源

如果說國際上糧價的上漲來自於異常天氣和天災,那中國的糧價上漲則更多來自於貨幣濫發導致的流動性過剩。

2008年至2010年,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畫,引爆了中國的通貨膨脹,使中共央行超發43萬億人民幣的惡果浮出台面。貨幣的濫發導致流動性氾濫,所有物品及資源統統漲價,糧食並不例外。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12月,糧食價格同比上漲15.6%,CPI同比上漲4.6%,通貨膨脹顯而易見。

其實,通貨膨脹導致的糧食的漲價早在2008年前就已現端倪。2006年,中國糧食產量超過49,000萬噸,2007年糧食總產量衝高到50,150萬噸,糧食產量的提高本應導致糧價的下跌,但與此相反,2006年和2007年的糧食價格卻分別上漲了9%和40%。

儘管中國目前並不缺糧,糧食為民生最重要的資源,必然走在此輪通脹的最前列。糧食的漲價對高收入階層影響不大,但對廣大低收入城市居民而言,更像是一場人禍。將人禍轉化為天災,這並非沒有「前科」。

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共就曾將 「大躍進」政策導致的「三年大災荒」說成是「三年自然災害」,將人為的錯誤推在「天災」的身上。據《九評共產黨》一書揭露,在那場中國的「糧食危機」中,有多達4千萬中國人被餓死。

非農人口增加 助升糧價

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擴張與發展,導致非農人口迅速增加,加劇了糧食的需求,這是糧價上升的又一原因。

近幾年,中國城市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各地搬遷徵地建樓如火似荼,農民「被上樓」事件屢見媒體。原本的農業人員失地之後,成為一個城鎮居民,由種糧吃改成買糧吃,進一步推高了糧價。

可查資料顯示,2010至2011年,重慶計畫新增城鎮居民300萬人;十年後準備使城鎮居民增加1,000萬人。重慶如此,其他地方也可想而知。城市化建設的加快必將增加更多的非農人口,大大增加的糧食購買需求,令糧價步步高。

食物消費結構改變 糧食需求大增

不可忽視地,近些年城鄉居民經濟收入有所提高,從而導致食物消費結構明顯變化。從食用油到各種肉類、禽類,以及蛋奶和糕點等加工食品消費量不斷增長,從而導致生產用的飼料原糧需求大幅增加。

2010年12月資料顯示,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飼料消費的增加及玉米深加工業的擴大,國內玉米消費量達到3,158.4億斤,同比增加269.4億斤,增幅9.3%。大商所總經理劉興強在第五屆國際油脂油料大會透露,2010年大豆的消費量為6,419萬噸,約是1999年的3.5倍。

根據統計局的數字,1989至2009年,中國肉禽蛋奶產量由約3,200萬噸增長到14,164萬噸,增長了343%,年均增長速度是7.7%。

食物消費結構的變化導致糧食需求的變化,也是推升糧價的重要原因。

農民成本過高 推升糧價

從另一方面看,種地成本過高,農民收入過低也是糧價上漲的又一個原因。

在中國,目前農民收入相較於其他階層收入來講,相對較低。世界銀行的有關報告表明,世界上多數國家城鄉收入比約為1.5:1,超過2的非常罕見,但中國城鄉居民2010年收入比高達3.23:1。


糧食的漲價對高收入階層影響不大,但對廣大低收入城市居民而言,則是影響重大。(Getty Images)


在城鄉收入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對許多農民來講,在家種田一年的收入還趕不上外出打工三個月的收入。今年農民工打工的工資大幅度上漲,更加影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加上農業生產成本的上升,更令農民苦不堪言。以玉米生產為例,每畝玉米生產成本呈逐年增加趨勢,從1995年~2007年,總成本上升了50.4%,生產成本和土地成本分別上升了34.1%和260.7%。生產成本構成中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分別上升了26.9%和43.6%。

為了保證成本及增收,農民們適當提高農產品及糧食價格也就成了必然。

耕地減少是炸彈

2011年2月24日,中共官方媒體報導,目前,中國耕地面積約為18.26億畝,比1997年的19.49億畝減少了1.23億畝,保護耕地的壓力不斷增大。而在中共官方看來,18億畝是中國耕地面積不可觸碰的紅線。

然而近年來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建設的加快,媒體也不斷曝出農民土地被強佔的案子。事實上,各地將耕地開發,將貧瘠地轉換成耕地,私下佔用耕地建廠房,別墅、開發新城、建大廣場、高爾夫球場等並不鮮見,非法佔地案件不時見諸報端。

《中國青年報》曾報導,從2003年至2008年,中國耕地面積年均下降0.7%。國土資源部的調查報告也顯示,最近五年來,中國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年均下降0.65%。

鑒於中共政府的公信力缺失,統計數據屢屢被人質疑,中國究竟耕地是否已經突破18億畝紅線,我們不得而知。但耕地的減少必將是導致未來糧價上升的炸彈。

油價高漲推高糧價

由於石油價格影響種糧成本,油價與糧價有著極大的連動性。

中國的能源70%的消耗是要靠進口,而國際石油價格因中東亂局不斷上漲創新高。3月11日,倫敦洲際交易所「布倫特」原油4月交貨價格已高達每桶115美元,接近兩年半來的最高價。但這並不是高點,中東及北非地區反獨裁的風潮越來越烈,局勢並非迅速能夠平復。世界石油主產區國家的動亂必然會影響到石油的供應鏈穩定,進而使石油價格走向更高。

石油價格的走高會帶動化肥價格,運輸成本的提高也會傳導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糧食生產運輸人力成本的提高必將導致價格的走高。

由石油價格帶動的又一輪通脹已經箭在弦上,糧食價格必將不斷上漲。

隨著糧價的走高,中共政府將感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如果中共投放庫存至市場壓制糧價,那農民種糧收入將不能支付成本的提高,九億農民將成為通貨膨脹的犧牲品;如果中共允許糧價上漲,那近五億城鎮居民中佔大多數的中低收入群體將會為吃飯問題而發愁。發錢補貼只會加劇通脹,並不是個可行的辦法。

歷史上,通脹帶來的糧價上漲導致許多王朝的覆滅,當今中國難以解決的糧價問題,將是中共面臨的又一困局,或許將和歷史上一樣,成為政局變幻的誘因。◇

本文轉自215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17/9171.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相關新聞
中國1/5耕地面積重污染 面臨糧食安全危機
中國缺水致糧食減產  到非洲租地
【新紀元】中國糧食危機
中國糧食危機
中國糧食危機 人氣 88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