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面臨艱難選擇:核電站建或不建?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4月18日訊】日本9.0級強震及隨之爆發的大海嘯,震驚整個世界,緊接著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的核泄漏事故,將核電安全再一次推到風口浪尖。福島核危機會不會演化成第二個「切爾諾貝利事件」?核能究竟是不是一只被打開的「潘多拉的盒子」?核能解決人類的能源難題同時卻帶來災難,各國再次重新審視核能運用的安全性。

德國率先放棄核電站

日本福島核事故迄今已一月有餘,雖經多方奮力施救,但放射性物質仍在泄漏。日本政府日前將核事故嚴重程度上調至最高級7級,再次引發全球關注。

據《瞭望》週刊報道,德國率先放棄了核電站,德國風能協會主席阿爾貝斯近日說,自日本核泄漏事故後,德國政府暫時關閉了七座核電站,預計也將縮短其他10座核電站的運營期限。預計到2020年,德國將關閉所有核電站。屆時德國50%的電力將從可再生能源中產生,其中風能所佔比例最大。

德國核安全委員會電氣專家委員、德籍華人科學家丁永健教授日前表示,儘管福島核事故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都是7級,但兩者有明顯不同:「如果說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是核電站的一次造成猝死的『急性心臟病』,那麼福島核事故則類似於『慢性腦膜炎』——它沒有發生可怕的堆芯爆炸,但迄今仍然在不斷釋放放射性物質,且徹底控制尚需時日。從當前信息分析,它的核泄漏總量可能將不亞於甚至超過『切爾諾貝利』。」

中國核電站安全嗎

中國核能開發起步晚,據大陸媒體報導,中國待建核電站擬採用了美國西屋公司開發的APl000,這屬於「第三代核電技術」。相比第二代,其冷卻與泄壓措施更為完備。

福島核電站接連高溫、高壓、爆炸、熔堆等事故的源頭,均出自電力中斷、反應堆冷卻系統的失靈。而目前更為安全的APl000是一種「非能動」核電站,不用電,只靠重力、溫度差、密度差等自然力完成保護,能有效減低熔堆的風險。大陸多名核電專家解釋稱,「人們誇大了核泄漏的恐慌。」

或許核電站是沒那麼可怕,但中國的情況是有所不同,一位廣州市民告訴《新華澳報》記者,他不喜歡身邊的大亞灣核電站,並非僅僅因為害怕,重要的是,「他們不懂得尊重居民的意見。」他認為,一座核電站,沒跟周邊居民商量過,說建就建了,程序不公開,是讓他最不能接受的。大陸各類信息的不透明,是公眾擔憂核安全的主要來源。

法國:不放棄核能開發

法國正式頒布的《能源法》已經確定將核能作為該國電力的主要來源。法國總理菲永認為,法國核設施的安全性、可靠性與透明度在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不應該因為日本的一次事故就將該行業一筆勾銷。

法國是核電發電量佔全國總電力比例最高的國家,目前,全國電力供應80%左右依靠核能,法國用電的價格因此處於歐洲最低水平。

法國的選擇是基於國情和歷史等多重原因,作為一個能源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法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都十分有限,煤炭資源已瀕臨枯竭,大力發展核能成為了法國政府應對能源不足的主要手段。

美國:長期核能政策不會改變

近幾年來,美國出現了一股核能復興的勢頭,主要原因是有關美國電能需求將迅速增長的預測和迫於全球變暖的壓力。奧巴馬上台以來即大力執行以發展新能源為核心的綠色新政,其中核能佔有重要地位。目前,美國民眾對發展核能的支持率也處於較高水平。

不過,日本核泄漏事故後,輿論呼籲美國暫時放慢核電發展步伐,以保證能夠安全利用核能。根據美國核能研究所的資料,目前分佈在美國31個州的104座核電站,供應了美國全國電能的20.2%。而預計美國2035年電能需求將比現在增加24%,若按現在核能所佔的供電比例,美國從2016年開始需要平均每年增加一座核反應堆。

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3月15日表示,美國仍將致力於發展核能。他認為,為滿足能源需求,美國必須依賴包括風能、太陽能、天然氣、清潔煤以及核能在內的多樣化的能源來源。專家指出,美國的長期核能政策不會因日本核泄漏事件發生大的改變。但短期內,美國的核電站建設將因此而放緩。

韓國:除了發展核能別無選擇

朝鮮半島位於亞歐板塊非邊緣地帶,屬於地震少發的「安全地帶」。韓國核電站設計抗震級別為核電站地下震級6.5級,新型核反應堆APR1400的抗震標準為地下7級。此外,考慮到海嘯威脅,除了國內最早的古裡核電站外,其餘核電站均高於海平面10米。韓國政府認為,韓國歷史上從沒發生過大於6.5級的地震,今後也幾乎沒有發生的可能。

截至去年底,韓國共有21個核電站機組投入運營,發電量占國內總髮電量的31.5%,高於日本的27.5%。目前籌建中的核電站機組為8個,計劃建設中的為4個,韓國計劃到2030年將核電在全國總發電量中的比重提升到59%。

知識經濟部長官崔重卿表示:「韓國發展核能的計劃不會因為日本發生核電站爆炸而改變。石油、煤炭等自然資源總有枯竭的一天,從長遠眼光看,除了發展核能別無選擇。政府仍將核電站的出口作為一項主力出口產業加以推進。」

福島核危機 世界踩剎車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2011年1月公佈的最新數據,目前全球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已經達到442個,還有正在建設的核電機組65個,核電發電量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6%。至2010年底,全球已經有60多個國家提出了發展核電的計劃,包括阿聯酋等這樣的富油國家。來自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預測,全球核能發電量在今後20年將會提高一倍。

就在此時,日本大地震引發了福島核危機。核能開發再次面臨歷史性的選擇。日本福島核危機將如何左右人類對核能的開發利用?成為整個人類發展和進步繞不過去的問題。

3月15日,歐盟在布魯塞爾召開緊急協調會,成員國能源部長及核能專家就日本福島核危機展開討論,「疑核派」要求歐盟各國考慮逐步淘汰核能,這一主張得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支持;而法國、意大利等則呼籲「冷靜」,法國環境部長納塔莉·科希丘什科-莫里澤說:「日本發生的毫無疑問是一起非常嚴重的核事故,但歐盟絕不能因此迷失了方向。」更多的專家則建議,人類不應一味地逃避風險,而應從日本的核泄漏事件中,吸取教訓,不斷完善安全措施,避免悲劇重演。

但就目前來看,大多數國家不會放棄核電開發和利用,只是放緩開發的腳步,在石油、煤等化石能源逐步減少的大趨勢下,核電能源仍是目前人類社會最具潛力的清潔能源。在沉痛的教訓面前,核電技術人員希望通過信息公開與技術突破,找到一條安全而高效的道路。

核能發展歷史

回顧人類對核能開發的歷史,可以看到——

1951年12月20日,美國實驗增殖堆一號由核能產生電能,點燃了四盞燈,人類開始了使用核能進行發電的探索。

1954年,蘇聯在莫斯科西南奧布寧斯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裝機容量為5兆瓦。之後,這種清潔、高效的新能源受到多國追捧,加上石油危機的刺激,核能一度被認為是解決能源危機的「必然選擇。」

到1978年,全世界22個國家和地區運行的30兆瓦以上的核電站反應堆已超過200座,總裝機容量已達107,776兆瓦。

然而,1979年3月28日,世界第一核電大國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薩斯奎哈河三哩島核電站發生核外洩事件,核電站堆芯熔毀,一部分放射性物質外洩。事故持續了36小時,但沒有造成居民傷亡,被定為5級。讓人類不得不重新思考核能政策。從此之後,在多方壓力之下,美國再沒有建設新的核電站。

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造成30人當場死亡,8噸多強輻射物質泄漏。此次核泄漏事故使電站周圍6萬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萬人受到核輻射傷害。該核電站於2000年12月15日全部關閉,成為人類的黑色記憶。即使到今天,切爾諾貝利仍是一座「死亡之城。」

在嚴重核泄漏事件造成的核擴散陰影之下,核電發展一度步入嚴冬,尤其在歐洲。

相關新聞
核事故撤離範圍  台立委提案擴大
販賣機用電兇  日本爆管制爭議
福島核電廠附近海水  輻射含量再急升
車諾比災變 日曾說難以想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