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聲音參展 展現社會生命力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皓恩、林長順台北16日電)台灣聲音將被世界聽見。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台灣館以「聲音」為主題,蒐集基層的勞動、另類聲音,以及風起雲湧的異議音樂與電子音樂,表現台灣聲音生命力。

「威尼斯雙年展」自6月4日至11月27日在威尼斯的普里奇歐尼官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舉行,台灣今年以「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台灣社會聲音圖景」為題參展,將展出藝術家王虹凱、蘇育賢的作品,並會在展場內規劃一座容納台灣影音、事件記錄的「聲音資料庫/酒吧」。

王虹凱以作品「咱的做工進行曲」參展,紀錄糖廠工人的勞動聲音。她將錄音器材交給工人,叫他們自行採集糖廠聲音,希望打破藝術創作的全然主觀思維,採集到真正屬於糖廠的聲音。

蘇育賢則自創獨立音樂品牌,深入大街小巷,找尋如拾荒者、流浪漢、外籍船工等社會底層,邀請他們以個人或群體名義創作素人音樂,為這些人量身訂做屬於自己的發聲形式、管道,讓社會聽到他們的聲音。

遊民習性不定,常常讓蘇育賢撲空。他說,如果找不到人時,還會留一罐啤酒在遊民生活的橋底,表示「我來囉」,以作為兩人的默契約定。

蘇育賢替拾荒者製作專輯時,也要求他們以破銅爛鐵為樂器,盼傳達出的意境能更貼近真實。不過,拾荒者對廢棄物的獨特術語,讓他真是哭笑不得。

拾荒者告訴蘇育賢,「海典」、「柔典」兩種塑膠廢棄物敲打出來的聲音各有巧妙,他事後請教專家才知道,所謂的「海典」、「柔典」是指「high density(高密度)」、「low density(低密度)」但蘇育賢認為這是屬於一種活生生的生活智慧,作品就是希望呈現這股生命力。

「聲音資料庫/酒吧」則呈現台灣社會運動的異議聲音與台灣邁入開放的多元音樂為主軸,勾勒出台灣發展的歷史脈絡,內容包括有異議樂團交工樂隊、烤秋勤、學運歌手朱約信(豬頭皮)等18項主題,社會抗爭與音樂解放的歷史盡在聲音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