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不死將軍」史可法

陳必謙

人氣 170
標籤:

《明史》卷二七四《史可法傳》記載:

「可法死,覓其遺骸。天暑,眾屍蒸變,不可辨識。逾年,家人舉袍笏招魂,葬於揚州郭外之梅花嶺。其後四方弄兵者,多假其名號以行。故時謂可法不死雲。」

史可法(1601—1645年),字憲之,號道鄰,明代河南祥符人。進士出身,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加大學士,稱史閣部。他死守揚州,以身殉國的民族大節,在史冊上熠熠生輝。

崇禎十四年(即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明朝覆亡。但在南方,紛紛建立了以福王、唐王、魯王、桂王為代表的南明各個政權。史可法在南京擁戴福王朱由崧,力主抗清,當時福王只知醉生夢死,其他要臣如馬士英、阮大鋮、孔昭等人,又互相傾軋。當時,史可法從抗清的大業出發,盼望福王認清形勢,勵精圖治。他在上疏中寫道:「陛下踐祚初,祗謁孝陵,哭泣盡哀,道路感動。……願慎終如始,……戰兢惕厲,無時怠荒…。若晏處東南,不思遠略,賢奸無辨,威斷不靈,老成投簪,豪傑裹足,祖宗怨恫,天命潛移,東南一隅未可保也。」

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清軍佔領山東、河南後,兵逼淮南,形勢十分危急。恰在這時,福王政權內部出現左良玉聲討馬士英的兵變。不久,左良玉死於內戰,而援助軍事重鎮盱眙(今屬江蘇)的泗州將領侯方巖,又遭清軍襲擊而全軍覆沒。史可法得知消息後,連夜率兵重返揚州。4月20日,清軍兵臨城下,揚州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均先後拔營出降清軍,城中的防守力量更為削弱。

史可法知道揚州難守,自己決定捨生取義,報效祖國。他在城頭上,修書一封,給母親和妻子。信中說:「死葬我高皇帝陵側。」

然後他分兵據守,自己守護險要之地舊城西門。連日來,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雙方死傷慘重。史可法預感形勢萬分危急,遂下了一道監陣軍令:「上陣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戰;巷戰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盡。」

又過了兩日,城西北角被清軍攻陷。史可法見大勢已去,遂拔劍自刎,但劍卻被參將奪去,並被擁至小東門。這時,史可法被清軍一擁而上,捉住。史可法大義凜然,厲聲喊道:「我史督師也!」清兵手起刀落,將他殺害了。

守護揚州的其他愛國文武,如任民育、曲從直、王瓚爵、周志畏、羅伏龍、楊振熙、吳道正、王志瑞、汪思誠、盧渭等人,亦為國捐軀。

清軍將領多鐸,因攻打揚州時損兵折將,惱羞成怒,下令屠殺全城百姓,一連殺了十天,使得城郊到處屍積如山,血流成河,這就是歷史上的大屠殺慘案——「揚州十日」。

史可法出仕為官,共十六年,後來又擁戴福王有功,但他力辭少保、太保、少傅、太傅等高位,最後盛情難卻,只得以太師居位。他在督師揚州期間,「行不張蓋,食不重味,夏不箑(sha霎,扇子),冬不裘,寢不解衣。」

史可法一直沒有兒子,妻子要給他納妾,他歎息著說:「王事要緊,怎能考慮生兒育女的事呢!」後來,他將部將史德威收為義子。

史可法死時,天氣炎熱不雨,「眾屍蒸變,不可辨識」。家人無法從屍堆中,揀獲他的屍體,只好將他的袍笏,葬於揚州城外的梅花嶺,這就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史可法衣冠塚」。

史可法雖然死了,但江南一帶的抗清活動,一時並未停止。義軍們紛紛打著史可法的旗號,繼續進行抗清斗爭,故時人稱史可法為「不死將軍」。

民族英雄岳飛有言:「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則天下太平矣!」

史可法做到了「不愛財、不惜死」,為國盡忠,恪守臣節;大義凜然,光耀日月。人稱「不死將軍」,確乎不朽哉!

--轉載自正見網

相關新聞
歷史故事:張家的金鉤
歷史故事:誠實的宰相晏殊
歷史故事:高尚之與惡劣,確有天壤之別
歷史故事:郝質信義服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