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中共用流行文化鼓動反日

人氣 3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10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過去三年來,中國拍攝了兩部有關1937年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電影: 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和陸川的《南京!南京!》。兩位導演在片中決不避開日軍的血腥殘暴。然而,《金陵十三釵》在2011年成為中國票房最高的電影,《南京!南京!》初期票房很好,卻因片中情節同情日方而被過早下映,真正的票房實力無從得證。

《經濟學人》雜誌報導,流行文化和中日關係之間有一個既定的聯繫。日方沒像德國那樣賠償受害者,讓中方一直耿耿於懷。因此,像南京大屠殺這樣帝國主義侵略的劇情,一直在中國的電視、電影、廣播劇和小說中被以愛國熱情的方式提及。在這次釣魚島(尖閣諸島)的紛爭中,中共的國營媒體更是加大鼓吹反日的情緒。

9月26日,中共喉舌新華社宣稱,釣魚島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珍貴領土」。9月29日,官方的中國日報也在《紐約時報》等美國各大報刊登頭條廣告稱:釣魚島屬於中國。

1980年代以後開始轉變。美國的中國專家何憶南說:「當局發現國家主義是政權陷入危機時拉攏支持的一項有效政治工具。」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之後不久,中共面臨了廣泛的反對聲浪。為了將公眾的注意力轉移開階級鬥爭,它認為國家主義的運用可能緩解不斷升高的社會不安。流行文化於是成了重要的手段。

1980年代後期的中國電影、電視、小說和廣播,都被加進了國家認同感的新元素。甚至小學教科書也不例外。2006年的30集電視劇《亮劍》,描述了一位與日軍奮戰的解放軍將領的故事,吸引了數千萬名觀眾觀賞。嚴歌苓的小說《金陵十三釵》則成了暢銷書。

這就是為何像陸川導演這樣平衡呈現故事的電影在中國不受歡迎的緣故。姜文的《鬼子來了》參加2000年坎城影展獲得評審團大獎,但他以喜劇手法拍攝這部中日戰爭片時,也同樣牴觸了一票喜歡將中國民眾描繪成受害者的文學創作和電影。

陸川說,中國民眾對歷史的態度是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們總說我們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們也以此為榮,但我們摧毀了所有的記錄,我們推倒了堂堂華廈,然後將真相掩埋。」他補充,民眾對《南京!南京!》有意見是因為那跟他們的教科書有牴觸,但他對人們願意談論這個問題感到欣慰。

(責任編輯:畢儒宗)

相關新聞
中日新一輪舌戰 日企業畏懼中國風險
大陸月餅與時俱進  反日賄賂功能多
九月反日風潮面面觀
日豐田出台賠償方案:補償被砸車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