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派陳天陽 複品承天劍展出

font print 人氣: 21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2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謝平平台灣台中採訪報導)嶺南鑄劍大師陳天陽一生帶有許多傳奇色彩,從遇到了圓大師中斷學業、學習鑄劍,並自行復原出戚家刀等古物,曾為蔣介石、何應欽將軍修復古劍,六十年來堅持古法煉劍,發揚嶺南派的鑄劍方法。可惜,陳天陽已於去年過世,台中市立港區藝術中心集結其一生力作,以紀念展方式展出,供後人學習。

陳天陽從沙鹿商工轉學到台北建國中學夜間部,在植物園巧遇與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少林了圓大師,中斷學業,開始了與師父風餐露宿的生活,學得一身拳術、鑄劍本領,師父要求他寧願少吃一頓飯,也不能錯賣一把劍,並要吃得了苦。

孫子陳重智五、六歲開始,清晨五點起床供佛,開始練蹲馬步,學打拳法,之後再學兵器,才能開始學習鑄劍,他表示,爺爺對鑄劍的過程非常仔細,程序不能錯亂,對子孫輩也很嚴厲,若程序錯誤或玩心大起,即會遭到厲聲斥責;他且要求後輩需端正心胸,陳重智表示,磨劍必須心正意清,如果雜念很多或心中不靜,就會磨壞劍身,前功盡棄,因此,他們通常都選夜深人靜時,才開始鑄劍。

展示現場有陳天陽贈與台灣民選第一任總統李登輝的「承天劍」複品,陳重智解釋,爺爺以古法鑄劍,鑄好的劍身必須放到戶外日曬雨淋數年,若劍身出現裂痕,表示不合格,立刻淘汰。因此,爺爺通常一次打造兩把或四把劍,現場展出的這把即是李登輝總統手上「承天劍」的姊妹品。陳重智表示,即使現在科技再發達,爺爺仍遵照古法手工鑄劍,而非以模子大量生產,這也是其作品較大陸或他人作品要貴重許多的原因。

身為嶺南鑄劍大師的陳天陽作品雖然價格不菲,但他對請劍者有三不──品行不端、來歷不明、財大氣粗──皆予以拒絕,但陳重智也看過爺爺贈劍給學生練習。他認為,主要還是看請劍者對刀劍的誠意。陳天陽身後留下一百多把尚未完成的劍胚,陳重智表示,後人都會慢慢依照古法完成。

(責任編輯:羅令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刀、劍是一門結合科技、人文,悠遠源長的藝術,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融合民族情感、任俠敦厚與文武合一的精神。一代傳統工藝大師陳天陽17日病逝,享年72歲。陳天陽畢平投諸鑄劍,現已傳承至第三代陳重智,家屬計畫成立陳天陽鑄劍藝術紀念館,傳承刀劍藝術。
  • 『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 節錄自杜甫《夜宴左氏庄》   過去中國社會,能習劍讀書即是文武雙全。現代社會不需刀劍防身,它們逐漸被歸納為武術練習、表演及蒐藏展示領域。刀劍留給世人的印象,仍完整把傳統文化精神與藝術面向保留。
  • 古代俠客文人習武舞劍,常與刀劍相配。台灣鑄劍大師陳天陽去世1週年,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明天起舉辦「陳天陽刀劍紀念展」,作品展現千百年刀劍傳承藝術。
  • 香港彩瓷業界泰斗徐淼於2月15日辭世,享壽105歲,是港彩輩份最高、最年長的瓷繪名師。徐淼曾任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繪瓷部主任畫師,師從港彩名師謝中吾,擅長繪山水彩瓷,為道風山繪製作品無數,在雲水堂繪製圓形巨幅壁畫時已八十多歲。香港陶瓷研究會會長嚴惠蕙2月24日凌晨在該會社交媒體專頁發表悼文《追念徐淼先生》,回顧徐師傅生平。
  • 寧艾文(Evan Ning)是一名加拿大影視攝影師兼燈光師,參與拍攝了多部著名的好萊塢影視作品,包括迪士尼、華納兄弟和網飛旗下的電影。他還擔任過法輪功真相電影的攝影總監,包括《為你而來》和《永恆的五十分鐘》。艾文是一名從小修煉的法輪功學員,他是怎樣成長為才華橫溢的青年的呢?讓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
  • 清晨6時半,天仍矇矇亮,在香港最南端的隱世小島上,人稱蒲台島「島主」的島民羅金樹(樹哥)已經開始駕著小艇出海捕魚,除了炎熱和惡劣天氣外,每天清晨一次,下午一次,日日如此。樹哥是土生土長的島民,一生都不願離開蒲台島去其它地方生活。今年73歲的他,身體依然健朗。
  • 筆者曾於國家圖書館查找抗日戰史資料,發現一本全新改版的《中國陸軍作戰各大戰役實錄》珍貴史料,然而此書在各大書局中卻未發現販售,因此只得聯絡作者,想購買此書。2009年,筆者與友人一同拜訪作者楊濬彥先生,因此發掘了這位已高齡九十九,一生反共的國民黨抗戰老兵的精采故事 ,他的一生彷彿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 中國第一貪江澤民家族斂財萬億;嫡孫江志成躲貓貓起家坐擁5千億資產;江志成借毒生財,涉核酸收割;江澤民死失靠山,江志成榮登殺豬榜頭號追蹤目標。
  • 與西方基督教相關的聖誕老人(Santa Claus)和東方的壽星老人一樣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傳說人物。不同於只留在傳說中的東方老壽星,每年聖誕期間,世界各地都會有成千上萬的聖誕老人同時出現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與大家共慶聖誕。
  • 戰爭中的的神蹟,一人俘虜132人怎麼做到的?為神服務與向國家效忠,在戰場上如何兩全?懸崖上的軍醫,硝煙中如何一人救下75名傷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