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維基經濟的六大原則(上)

唐.泰普史考特 Don Tapscott、安東尼.威廉斯 Anthony D. Williams

人氣 27
標籤:

本書敘述的例子全都在挑戰傳統的運作模式與方法,包括堅守傳統的層級組織架構、只仰賴組織內部人員建立與經營事業、激烈保護專有知識與智慧資產,以及只考慮利害關係人的利益。

你也許會說,這一切聽起來很不錯,但我該如何在組織或社區裡實行維基經濟學?我該從何做起?我要如何領導?

在研究過十幾個社會領域的數百個組織後,我們辨識出六項法則(或可說是六種做法),個人與團體可以在組織及部門中遵循這些法則,以實現維基經濟學。

第一,別像多數組織那樣,發明或創造了新東西,然後想方設法地保護它;你應該把產品或服務變成一個平台,讓其他人可以在平台上自我組織,創造新的價值。換言之,別只是當個創造者,也要當個總策劃。

第二,為了推動協作,你必須分享一些智慧財產,並且跟你的智慧財產權律師商議。你必須考慮有哪些事業活動可以因為開放、釋出而蒙益,哪些事業活動則可以留在組織內部。

第三,在這個易變的世界,為了掌控未來,必須從一種看似違反常理的態度做起:你必須鬆手。鼓勵大家自我組織,幫助你解決問題,提出新點子。

第四,就算是自動自發形成的組織,也需要一些刺激與推動。在任何大規模的協作中,領導力通常來自走在先鋒的一小群熱心者。

因此,你必須強化先鋒群,透過提供誘因、表揚卓越、拔擢有才幹者等做法來激勵他們。

第五,你必須在組織中拓展與加深協作文化,才能使你的價值創造模式達成持久的變革。

超越舊模式的層級制度,建立一個「動態賢能制」(dynamic meritocracy),讓創意與資訊可以在組織中自由暢通地流動。

第六,對網路世代授權。現今的年輕人生長於數位世界,對數位世界及其可能有與生俱來的了解,可以很自然地從事協作。聰慧的領導人可以利用這點,授權年輕人幫助領導改造流程。

法則一:別只顧著創造,要發展鼓勵協作的環境

想在維基世界中成功,你不能把自己視為只是內容的供應者,或是一項方案、產品或服務的創造者;你必須變成總策劃——創造出一個環境或平台,讓其他人在這環境中或平台上自動自發地形成組織,為你、他們本身或整個世界創造有價值的東西。

若你設立一個網站,別只是在網站上放入靜態的內容;應該要建立架構與工具,供其他人創作自己的內容和建立社群。

舉例而言,如果你的組織是一家報社,舊模式是:我們將告訴讀者,今天有哪些重要事件;新模式是:我們是一個供大家交談、建立社群的舞台。

我們創造環境,提供有意願和有能力的人討論政治,或是供喜歡八卦者談論名人,我們也供應報導,不過,我們的核心業務已重新定義為「提供社群進行交談的地方」。

在網路化時代,組織也可以成為創造價值的平台。例如,設立一個創新平台,將有助於擴增事業或組織的力量;因為這麼一來,就可以利用更大、更多樣化、更有能力的貢獻者所組成之網絡,得到更大的創造力。

如同本書舉出的許多例子,你可以在許多不同的領域中當個總策劃。舉例而言,為運輸業的創新建立開放的網路,有助於聚集有相同問題者形成社群,例如為電動車發展更先進電池的社群,或是開發下一代車內服務及應用軟體的社群。

同理,政府的開放平台能夠獲得更多意見,或是讓民眾參與,幫助政府機關設計與提供更好的服務。

誠如美國聯邦資訊長昆卓所言:「政府不需要建造所有的東西,透過參與式流程,人們其實可以協助創造出公共部門需要的解決方案。」

或許,最強而有力的策劃方式,是讓顧客或其他相關人士幫助你從無到有地發明一項新產品或服務。創立「Local Motors」的退役海軍陸戰隊員羅傑斯,利用的是車迷的熱情。

近乎任何產品都可以釋放使用者的創造力,愈來愈多的顧客(尤其是年輕的數位原生代)把產品當成自己的創作平台——姑且不論公司或其他組織是否授權同意讓他們這麼做。

不論是解構iPhone,還是重新混組樂曲,他們發明新方式,透過協作與分享資訊來創造額外價值。若不能與時俱進,顧客會繞過你,自行創新或尋找創新,這將為競爭者創造機會。

寧願和使用者分享控管力量,也不要把機會讓給更精明、對產消合一者更友善的競爭對手。

倘若人們無論如何都將解構你的產品,乾脆就搶前一步,使產品元件化、可重組、可編輯,建立共同創新與協作的環境,提供舞台,設立方便的工具箱,供應必要材料,讓協作者為你的產品創造附加價值。

但切記,協作者不喜歡被當成只是「群眾」之一,必須為他們雕琢有意義的角色,培養且促進社群感。最後,別期望不勞而獲。

協作者將愈來愈期望分享他們創作的所有權及果實。若讓潛在的協作者可以因為參與協作而獲利,你將永遠可以仰賴一個活力充沛、富創造力的成長與創新生態系統。

亞馬遜書店、意諾新和eBay 已經這麼做,YouTube 和臉書正在嘗試,還有更多企業跟進。

讓顧客、供應商及其他第三方成為價值的共同創造者,將有機會為組織提供變革與創新的長期引擎,不過,企業及其他組織若想把握這種機會,必須徹底重新架構創新流程。

不論是政府部門、教育界或其他產業,靜態、不可改變、不能編輯的東西,將遭到詛咒,被丟進二十世紀的垃圾箱裡。@(待續)

摘編自 《打造維基型組織:集體協作的威力》天下雜誌 提供

相關新聞
英媒:航運大跌預示中國經濟寒流
張維迎:中國距離市場經濟還有200年
經濟學人:中國空汙超標 衛星一覽無遺
如何購買汽油最經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