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春秋」、「戰國」名稱來歷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

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當時 的魯國史官,把各國報道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後來,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

《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言辭隱晦,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 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穀梁喜《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亦列入儒家經典。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

其實,戰國時期的國家遠遠不止七個,僅戰國初期,群雄並起,就共有二十多國。後來經過多年的戰爭兼併,才逐漸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

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 「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所指的是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政 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一年,共2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