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元升 安省製造業減50萬職位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3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季薇編譯報導)蒙特利爾經濟學家波特(Douglas Porter)的分析報告顯示,2002年第一季度,1加元僅僅兌換62美分。但十年裡,加元一路飆升。時下,加元與美元幾乎持平,有時甚至超過美元。這對加拿大的石油出口行業絕對是個好消息,可以賺進大把的外匯;但是,製造業卻經營慘淡。以安省為例,製造行業勁減50萬工作職位。

無怪乎安省省長麥堅迪對阿爾伯塔省省長雷德福(Alison Redford)表示不滿,強烈指出石油價格強勁,導致安省製造業日子難過,產品出口受到抑制。據《多倫多星報》報導,上週麥堅迪表示:「如果說我更喜歡甚麼?西部石油、天然氣行業快速增長,還是加元走低;我會告訴你,我的立場是:加元走低。」

麥堅迪的言論立刻遭到阿省省長雷德福、薩斯喀徹溫省省長沃爾(Brad Wall)的反擊,但是,2008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報告,已經用「荷蘭病」來定義這種現象。

患上「荷蘭病」
「荷蘭病」一詞由《經濟學家雜誌》於1977年首創。1959年荷蘭首次發現了天然氣,來自國外龐大的需求讓荷蘭的能源產業欣欣向榮。也因為這個龐大的需求,導致荷蘭盾升值。相應的,其他出口產業失去競爭力,導致了大量人口失業,經濟也受到損害。現在荷蘭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因天然資源引起的經濟效應,被命名為 「荷蘭病」。

波特指出,在過去的十年裡,加拿大的石油出口確實推動了本國的經濟增長,阿爾伯塔省更成為「就業之王」。但加拿大其他地區的製造業,特別是安省,卻備受打擊。值得關注的是,石油產業的生產規模只相當於製造業的1/5,換句話說,資源部門的增長遠遠不能補償製造業的損失。

加元高企不是唯一原因
大約在四年前,加元、美元已經旗鼓相當。加拿大製造商和出口商對加元高企一直表示不滿。事實上,隨著美國經濟的繼續疲軟,加拿大製造業的前景不容樂觀。卡爾加里公共政策學院的經濟學家明茨(Jack Mintz)表示,僅僅將製造業的衰退歸咎於加元高企,過於簡單化。他指出,其他國家,如瑞士,既擁有強大的經濟,也擁有強勁的貨幣。

明茨分析,安省困境的部份原因,與經濟衰退期間崩潰的美國通用、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有關,安省的製造業與它們捆綁得太緊。同時,加拿大與新興製造業強國,諸如中國、印度、韓國和巴西等的競爭加劇。

波特也表明,僅僅將50萬工作職位流失歸咎於加元高企,而不做進一步探討,製造業的危機只會加劇。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安省倫敦市機車廠閉門歇業,其他工廠也不例外。儘管汽車行業在逐步復甦,波特說:「面對時下匯率進一步疲軟的情勢,加拿大製造業的就業前景仍顯得極為脆弱。」

該報告還指出,製造業的萎縮已長達十年之久,一些有趣的副作用已經顯現,包括生產率。傳統上人們認為,貨幣強勁,將迫使企業精簡和收緊銀根。但是,作為經濟中最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如果呈現弱勢,整體生產率就會下降。波特說:「從歷史記錄來看,加元走強,生產率趨弱;加元走弱,生產率增強。」

但是,加拿大消費者並沒獲得實際好處,商家未將廉價進口所獲利潤讓消費者分享。波特還指出,過去十年加拿大的通脹率為2.1%,比之前的十年(1.6%)高出不少。

相關新聞
加安省新移民就業難 華裔收入相對高
渥京削額外就業金 安省勞工雪上加霜
安省綠色就業潮 增加1700個職位
汽車業雖振興 安省工人就業仍堪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