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放」市場5年 外銀市佔率不及2%

人氣 21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06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迪士尼(Walt Disney)毫不費力地籌資44億美元要在上海建造主題樂園。2009年該案被中共當局核可後,10幾家中國銀行開始展開行動,承諾給予20億美元的貸款和其他好處。但外國銀行卻受中國法規的限制,只能袖手旁觀,一點好處也撈不到。

《彭博商週》報導,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承諾開放市場的五年之後,花旗和匯豐銀行等國際大銀行仍然被拒於中國市場的門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外國金融機構中國市場的市占率不到2%。

與此同時,中國的國營銀行如中國工商銀行等,自從接受政府6,500億美元紓困之後,已從破產邊緣轉為獲利豐碩的金融機構。香港金英證券 (Kim Eng Securities)研究主管李伊凡(音譯)認為:「外國銀行對於他們在中國的營運過度樂觀,」「他們無法在中國賺錢,因為市場都被中國銀行業所主宰。」

如同中國的競爭者,外國銀行的存放比也被限制不得超過75%。為了吸收存款,他們申請更多分行,但中共當局的核准很緩慢:外銀目前僅有387個分行,但中國五大國營銀行共有66,600個分行。

此外,根據中國銀監會統計,外銀的存款餘額僅佔中國83萬億人民幣(13萬億美元)存款的1.6%,去年放款餘額僅佔全中國58萬億人民幣的1.7%。相比之下,據IMF統計,外銀在新興市場的存款、放款和獲利的市佔率將近50%。外銀在巴西的市佔率是22%,在印度是5%,在美國是18%。

缺乏存款已限制外銀的放款能力,導致他們錯失了過去三年來人民幣放款大增的商機。據惠譽國際追蹤,中國銀行體系的資產達114萬億人民幣,規模超過其他30個新興國家的總和,在全球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中共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說:「外銀錯失了在中國擴張的千載難逢好機會。」

由於錯失中國的龐大商機,過去10年來,外銀總獲利約100億美元,但建立分行的成本是270億美元,收購地方信貸機構的代價是330億美元。

在美國的銀行業中,花旗是唯一在中國建立零售銀行網絡的銀行,其他如摩根大通、富國銀行和美國銀行等都決定不做零售銀行,只聚焦於國債和企業端。摩根大通中國執行長邵子力稱:「零售銀行是一個規模行業,沒有經濟規模你幾乎不能做甚麼,」「我們認為在這個階段(在中國)建立一個自己的零售銀行網絡既沒效率也不實際。」

自1902年就開始進軍中國的花旗銀行,目前在中國僅有49個分行,該銀行計劃在2013年有100個分行。相比之下,花旗在2,300萬人口的台灣有65個分行。該銀行對於信用卡等新產品寄予厚望,但該業務中國才剛開始要核准。今年二月,花旗宣布它將成為在中國發行信用卡的第二家銀行。花旗中國發言人湯瑪斯(Stephen Thomas)說:「我們相信,在中國的信用卡部門未來幾年將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匯豐銀行早在1865年就進入香港和上海,目前在中國有117個分行,執行長歐智華(Stuart Gulliver)在二月份表示,他希望將中國的分行增加到800家。但若根據匯豐過去的發展軌跡,這個目標要70年後才能達成。

匯豐銀行鎖定資產至少50萬人民幣的中國富人,匯豐控股中國區行政總裁黃碧娟(Helen Wong)說:「當地的銀行已經透過其全國無所不在的網絡取得了自然的優勢,你怎麼跟他們這些條件競爭?」「你只可專注利基型領域,進入你可提供競爭優勢的市場。」

(責任編輯:畢儒宗)

相關新聞
外銀認為中國地產泡沫嚴重 審慎放貸
外銀撤資中國銀行 啟動外資出走風潮
振經濟 中國施壓外銀隨國內銀行加緊貸款
外企不懂中國 百思買關閉全部門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