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縮減規模 中國日報趁虛攻佔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6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清編譯)就在西方的報紙和廣電媒體關閉分社,裁減員工,並設置網絡新聞收費機制時,中國共產黨和克里姆林宮所擁有的媒體公司繼續擴大他們的影響力和覆蓋面。

加拿大《環球郵報》25日發表馬凱(Mark MacKinnon)的文章說,週一,一個正在意大利旅行的朋友在推特上寫著,「《中國日報》(China Daily)是我在米蘭酒店唯一能拿到的英文報紙」,我這位朋友韋布(Jeremy Webb)是一位知名的公關顧問和博客。

幾年前我駐中東採訪報導的時候,那裏的英文報紙減少了採用《美聯社》和《路透社》的報導,原因可能是成本考量。他們從《新華社》可以拿到比較便宜的英文報導,而這些報導巧妙或直接地置入共產黨對事件的看法,成為不一樣的新聞報導。

《中國日報》是北京官方的發聲筒,1981年推出後,一開始只能接觸少量前往中國的西方人,現在卻走向全世界,部分原因來自於現金短缺的西方媒體的幫助。在2010年《環球郵報》曾為加拿大與中國建交40週年,與《中國日報》印製了合作出版的特別報導。《華盛頓郵報》發行了「觀察中國」(ChinaWatch)的副刊,這份刊物完全是由《中國日報》的工作人員製作。亞洲各地的報紙經常夾帶稱為《中國日報亞洲周刊》(China Daily Asia Weekly)的夾報。《中國日報》還有美國、歐洲和香港版,免費閱讀,還在招募人員,網站上也沒有任何要收費的新聞。

不只是中國共產黨要給你它的新聞版本。東南亞許多酒店的有線電視頻道已經有今日俄羅斯(Russia Today)新聞,而且常常是唯一的英語新聞頻道。

有人認為這是公平競爭,畢竟《中國日報》只是對世界各個事件提出北京版本的看法,它當然有權這樣做。危險的是,《中國日報》與其他喉舌報紙掌握優勢的時間恰恰是在有著獨立和客觀傳統的西方媒體深陷危機之際。

即使2003年伊拉克戰爭是西方媒體擔任權力監督角色的最大失敗,在這期間總是有些客觀報導。反對意見被刊登和傳播,即使這些意見當時被邊緣化。而《中國日報》或《今日俄羅斯》播放的新聞並非如此。

最近的敘利亞,以及先前的利比亞和埃及的危機期間,西方媒體縮減了報導規模,不過《新華社》和《今日俄羅斯新聞》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資金和資源進行現場報導。在不久的將來,如果是《新華社》或《今日俄羅斯》,而不是《美聯社》或《英國廣播公司》在國際危機現場有特派員也不會太奇怪,不過這意味著全世界只得到北京或莫斯科對事情的看法。

只要看看西藏少量的新聞就知道。西方記者被禁往西藏,當地只有中共國營媒體和少數勇敢的博客傳播消息。過去一年 西藏高原破紀錄地發生了30多起自焚事件,說明了許多西藏人感到的絕望和孤立,不過中國媒體除了一貫對達賴喇嘛的攻擊之外,沒有任何深度報導。

「我可不付這種錢,我可以從其他地方獲得消息,」這是《環球郵報》宣布將跟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的腳步並於今秋在網站上推出收費新聞之後的許多讀者反應。互聯網的信息都是免費的,爭論還在繼續。如果我們只是談錢,這倒是真的。

(責任編輯﹕白玉)

相關新聞
台親中共富商併購有線電視系統引輿情嘩然
薄周巨資滲透外媒 聯合早報譏胡倒習有背景
世界媒體看中國:留學與偽善
星島日報製造假新聞曝醜聞 華人聚星島總部抗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