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天行】:公安部為何高調嘉獎重慶8.10殺人案結

邢天行

人氣 22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8月15日訊】昨日,大陸媒體熱報:重慶8.10持槍搶劫殺人凶手周克華被民警擊斃,公安部部長孟建柱在第一時間簽署命令向重慶市公安局頒發嘉獎令,並給重慶市公安局記集體一等功。副總理、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到重慶市公安局對軍警公安表示慰問。官方的這一切反應,簡直像在一場大戰役中凱旋,而不是擊斃一名罪犯。

在8月10日,重慶一銀行門外發生槍擊搶劫血案,嫌犯周克華就成了媒體焦點。因為公安部與軍方合作,動用了軍隊、武警、公安等各路人馬聲勢浩大地圍捕。不斷有民眾質疑,這個8年中在多地持槍搶劫殺人的案犯,怎麼就有勝過訓練有素的公安警察的本事,遲遲不能被抓獲?最後非得使用多兵種與地方聯合作戰去破案嗎?

就在大家對周克華以及大規模追捕聚焦之時,周克華撞到了槍口上–14日早晨命喪槍下。儘管官方報導自相矛盾,周是在童家橋皮鞋廠附近的一巷子裡被斃命,還是如被採訪證人說的是在童家橋皮鞋廠內被斃,我至今都不明白,但唯一能確定的就是周克華的確死了。這自然是一件好事,因為民眾少了一種生命威脅。不過,幾萬荷槍實彈的軍警對一個農民出身的凶犯,周克華在一段時日內被擊斃那是遲早的事了。孟建柱、張德江等要員以及官媒高調的「勝利」表彰,宣示軍警公安神勇無敵,僅僅是其做慣政績文章的表現嗎?

當然,周克華在這個時候被擊斃,正是死得其時。因為重慶以及中央政法系統自王立軍薄熙來事件以來,已經陷於四面楚歌之中,近日薄谷開來、重慶四名高級警官的法庭認罪,讓世界再次高度聚焦重慶以及中共司法的黑暗腐敗,相關部門官員都是霜打的茄子–癟了,瑟瑟秋風中,藉由辦好辦亮周克華一案 「沖喜」,轉移一下人們的視線,那就如同獲得了一根救命稻草般歡欣鼓舞。榮譽桂冠和獎賞早就準備停當,只待周克華一完,花轎鑼鼓就啟動。公安部長孟建柱第一時間簽署通令嘉獎重慶公安局一等功,沖掉籠罩重慶的晦氣,也賞薄熙來的後任張德江一個綵頭,重慶以及市公安局揚眉吐氣了!「勝利」,「勝利」,「勝利」–當日下午重慶新聞發布會的開場說明,一連用了三句無以復加概括勝利的語句,表達了一干人等無法掩飾的舒心。

如果你認為高調表彰周克華槍殺搶劫案告破,就是上述那些「勝利」和為了那些「勝利」的喜悅,那還差遠了。公安部為甚麼會調動軍警公安多部門人馬全力圍剿周克華,真正的原因是在14日下午的新聞發佈會上披露出來–周克華作案槍支系重慶「3.19」案士兵被殺的作案槍支。這只是再次鑑定,而最初的鑑定結論是在今年1月江蘇南京「1.6」持槍搶劫殺人案發生後。

重慶公安局方介紹:南京「1.6」案發生後,長沙警方成功獲取周克華體貌特徵,並確定了他的DNA等重要信息,重慶市公安局在此基礎上,排查轄區人員中發現重點嫌疑人周克華,經提取其直系親屬的 DNA樣本與南京「1.6」案嫌疑人DNA樣本比對相符,與2009年3.19駐軍哨兵被槍殺案現場遺留的彈殼DNA檢材相符。確認系周克華。

據官方報導,「2009年3月19日19時42分,位於重慶市高新區石橋鋪的某駐渝部隊營房哨兵遭歹徒持槍襲擊,哨兵經搶救無效身亡,歹徒搶走自動步槍一支。」

該案發生之前,正是王立軍被薄熙來空降到重慶進行了一次旋風般的打黑運動,號稱「80天共破獲刑事案件32771起,逮捕9527人,查沒收繳各類非法槍支13446支。」 就在薄熙來用媒體吹捧重慶打黑碩果時,3.19哨兵被殺案像揭了打黑的瘡疤一樣丟人。薄熙來趁機免去劉光磊重慶市公安局局長職務,王立軍由副局長轉正。局長王立軍迅速成立了專案組,自任組長。3.19案件被列為反恐重大案件,懸賞60萬元獎勵能提供直接線索的人。當時推測放風:該歹徒是受過軍隊正規訓練的中年男子,他隨後在全國不少地方用槍作案。

3.19哨兵被槍殺案一直未告破,據說在重慶黑打劫財內幕被捅到高層後,其成為喬石等元老問罪王立軍的理由。但從重慶打黑發展中看,3.19是個轉折點。由此,王立軍飛速起跳,全面獨攬公安局事務,以打黑為名成立200多個專案組,脫開法律的正常機制,將打黑矛頭對向民企富豪和文強等公安系統內部官員,重慶打黑由前奏序曲進入震驚全國的枉法黑打新階段。

如果周克華不是被鎖定為3.19槍殺案嫌疑人,公安部能否如此重視而勢在必得?現在,王立軍成了階下囚,這個薄王叱詫時期未破的大案被破了,是不是能凸顯現任領導班子更英明智慧?如果周克華是死在王立軍時期,他哪裏可能這麼叫人風光?

儘管缺失重要的物證–周克華所搶哨兵的步槍沒找到,但憑公安前期說明的DNA相似,且血案纍纍的周克華也已死,3.19就這樣定論結案吧,正是時候!

 

相關新聞
中共官媒稱:重慶持槍搶劫犯周克華被擊斃
逃亡4天4夜 重慶槍擊案嫌犯「疑似自殺」
【陳思敏】:為何周克華被90後莫名欣賞?
重慶持槍劫犯遭擊斃疑點 掀網絡海嘯 民眾大揭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