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7日電)台灣獼猴與人互動爭議,有人提議撲殺。農委會林務局委託研究的專家指出,斷絕人為餵養及作物收整好,才是根本之道。
玉山國家公園出現台灣獼猴攻擊遊客事件,台灣獼猴在特定熱點與人的互動爭議再度引起關注,傳有人要求撲殺處理,已列入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討論,有意將牠從保育三降為一般動物,方便處理。
動保團體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呼籲,非無替代方案,或傷害無法改變,莫動用撲殺。
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指出,明(2014)年7月要完成相關研究報告,包含完成危害地圖製成;目前熱點包括南投竹山、彰化松柏林、雲林古坑、台南南化、高雄柴山、台東東河、玉山國家公園。
他並說,台灣獼猴是特有種,也列華盛頓公約附錄二,撲殺恐引起爭論,但日本也由獵人撲殺過,總數100萬隻,1年撲殺1.5萬隻;且從全台數量看,10幾年來只增加1萬隻,目前26萬隻,沒怎麼增加;故會優先採避孕、結紮及輔導遊客不要餵食著手。
林務局委託的學者,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良恭說,其實全台獼猴數量沒清楚調查過,光是人為造成數量增加的熱點總獼猴數量,也不可能增加1萬隻。
他指出,日本近來應已不太採撲殺,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補助農民架設電網等設備保護作物,農民收成後的作物也不會堆地上引來獼猴食用,或在獼猴王身上裝發報器偵測動向,再由地方政府雇派遣工對靠近的猴驅趕;此外,一般民眾都具備常識,不會去餵食獼猴。
他說明,執行調查的點包含台東、南投、雲林、高雄、彰化及台南市,本月會在台南市南化誘捕獼猴結紮。管立豪說,11、12月是繁殖期,明年3、4月才能評估效果。
林良恭重申,調查發現有的作物受損報導跟實情有落差,或是非高價作物,已不想收成,才引來獼猴食用,並非作物真的嚴重受損,還發現是狗損害的案例。
他強調,台灣獼猴數量增加的熱點,來自人為提供食物所致,應收好收成作物、遊客不要餵食(可開罰禁止),才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