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11月21日訊】1962年10月20日,中印邊境戰爭爆發。11月22日,中共在軍事大勝,收復幾乎所有9萬平方公里失地時卻單方面無條件停火,放棄所有已收復的失地,還自麥克馬洪線後撤20公里。中國勝而不利,這一世界戰爭史上「絕無僅有」之舉,讓「全世界目瞪口呆」。
中印之間的邊界糾紛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解決,中印邊境危機持續緊張。印度稱中共佔據了克甚米爾3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共則說印度佔據了位於阿魯恰那兒邦90,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時至今日,印度在邊界屯兵逾10萬,成中國邊界最緊張的「熱線」所在。
今年4月,中印邊界發生了被印度稱為數年以來中國對印度領土最為嚴重的侵犯事件。5月6日,BBC報導稱,中印兩國軍隊在印控克甚米爾拉達克的普桑谷地的對峙持續了20天,再度爆發邊界衝突。印度指控中共軍隊越界在印度的領地上紮營。中、印軍方經過兩天會談以及密集的外交活動後,5月5日,對峙告一段落。雙方軍隊同時向後撤退,結束了被外界稱為「帳篷對峙」的緊張局勢。
路透社報導稱,「帳篷對峙」事件發生後不久,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19日至21日,對印度進行了3天訪問。但雙邊僅簽署部份商業合作合約,顯見中印的邊界問題仍是雙邊經貿合作進程的最大阻礙。
報導稱,近50年來的中印邊界問題,雖然沒有再發生過軍事衝突,但近期的「帳篷對峙」事件,再次把雙方邊界的緊張局勢推高,並影響了兩國的投資和貿易談判。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隨著印度的經濟快速成長,印度對中共的重要性提高,經濟利益促使雙方在邊界問題上保持冷靜。
今年7月,印度《新聞信託社》報導,印度總理辛格批准向中印邊界增派50,000名士兵。新的空中打擊力量將包括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製造的C-130J大力神運輸機。增兵計劃耗資巨大,需要105億美元。幾天後,印度國防部官員告訴彭博新聞社,他們計劃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中印邊界增設一支打擊力量。過去十年,印度的軍費開支連翻三番,今年2月,印度宣佈將軍費支出增加14%。
中印近50年來,對於雙邊長達4,000公里的共同邊界線,所規劃的屬地一直存在認知不同的問題,其中包括一段長約2,000公里的未定邊界,是英國統治印度期間遺留下來的問題,並曾在1962年引發短暫的中印邊界戰爭。
中華民國拒不承認「麥克馬洪線」
中華民國一直拒絕承認將傳統上西藏擁有的約9萬平方公里領土劃進印度的麥克馬洪線,但中共建政後,諱談麥克馬洪線,縱容印度對西藏地區的侵略擴張,終成邊境危機。
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是一條由英國探險家為印度測量時劃的一條位於英屬印度和西藏的邊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處,大致沿分水嶺和山脊線至雲南獨龍江東南的伊素拉希山口,將傳統上西藏當局享有管轄權、稅收權和放牧權的約9萬平方公里領土都劃進印度。英屬印度政府和印度都聲稱這條邊界就是正式疆界。
1913 年10月,西藏、英國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舉行三方會談。西藏要求承認和保證其完整的獨立地位,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則堅持西藏是中華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要求擁有西藏的外交和國防權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權利。英國則以劃分外藏和內藏的方案進行調和,並據此達成了一個三方協議,但中華民國政府最終拒絕在協議上簽字,並拒絕承認英藏雙方簽訂的任何條約和協議,即麥克馬洪線單方面地將部份西藏領土劃歸印度。
20多年後,英國政府正式把麥克馬洪線標入地圖和政府文書後,也遭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1947年,當剛獨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館時,國民政府也對印度代辦明確表示不承認麥克馬洪線。
中共諱談「麥克馬洪線」 縱容印度侵略擴張
1949年中共竊政後,執行反美意識形態外交,一切以反美為重。當時中共對印度的政策是:內部打招呼不承認麥線,但這個態度不對外公開,不對印度公開,也不向印度提出這一問題。
英印統治期間,雖然公佈了麥克馬洪線為邊界,但是英國人也僅僅在極個別地區,試探性地侵入門隅和下察隅地區,不敢放膽佔領。而新成立的印度利用中共政權的這種態度,完成了當年英國人也未能實現的領土擴張。
1950年初,印度軍隊大膽越過西山口進軍達旺,到1954年印軍完全控制麥線以南原西藏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印度政府為此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進行管轄。
對於印度人幹的這一切,中共始終保持沉默。在50年代初兩國政府的歷次交涉磋商中,印度也不提這一巨大的領土問題,雙方似乎有默契,好像麥克馬洪線並不存在。甚至在1954年兩國簽署關於西藏問題的政府協議時也未談及此問題。
中共總理兩次訪印,印度總理一次訪華,中共沒有任何人對印度的非法入侵提出過異議、抗議和交涉。這成為國際交往史上一大奇觀。
後來當中共提出談判領土問題時,印度總理尼赫魯堅決給予拒絕。尼赫魯早在中印總理會見前,就從緬甸得到了消息:中共已經接受了麥克馬洪線作為中緬兩國的西段邊界。另外由於中共政府對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一向表現出的漠然態度,尼赫魯明確對周恩來表示,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是印度領土,而領土問題是不容談判的,要談就談中國把阿克賽欽歸還印度。
尼赫魯說:(大意)「當你有機會提出異議和要求而未提出時,就意味著你已經放棄了要求」。周恩來辯解說:(大意)「我們雖然沒有提出口頭和書面的異議,但是我們出版的地圖始終把這一地區畫在中國一側」。
比較而言,尼赫魯的說法更符合外交慣例。一個政府可以通過公開聲明,抗議,外交照會,會談等等方式表明自己的觀點,地圖只能是補充和非正式的方式,其作用和效力非常有限。當印軍佔領門隅-洛隅-下察隅近10年後,中共政權才正式提出了不承認麥克馬洪線,這使中國在領土交涉中處於極端不利的地位。
1959年3月,中共武裝鎮壓西藏抗暴運動,達賴喇嘛逃亡印度。中印關係進一步惡化。印度政府並且對中國新疆的阿克賽欽提出領土要求,要求把有爭議的12.5萬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劃歸印度。
中印邊境戰爭爆發
1962 年6月起,印度總理尼赫魯發表「前進政策」,聲稱中國不應獨佔西藏,同時印軍開始進入中國境內新建哨所,印軍有的前哨據點甚至設在了中國邊防哨所之間和側後,同中國哨所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態勢。10月20日印方稱中國軍隊攻擊印度,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1962 年10月20日至28日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東段,中國西藏的邊防軍佔領了藏南和達旺地區;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軍驅除了37處據點的印軍。10月24 日,中共當局發表聲明,提出停止衝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提議雙方從戰前邊境線各自後撤20公里。印度表示無法接受,宣佈印北地區進入「緊急狀態」,並在東線的藏南及達旺地區大力增援士兵。
11月16日至21日為戰爭的第二階段。11月14日和16日,印軍再次於中印邊境發動進攻。在東線,中國西藏邊防軍在東、西段對印軍反擊,至11月21日,中國西藏邊防軍佔領了印軍的16處據點。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軍則佔領了印軍在班公洛地區的據點。由於印度軍隊在東線藏南、西線新疆失敗,印度朝野提議要求美國介入,當時印度總理尼赫魯同意此說,向美國要求國際介入調停。 1962年11月,美國介入並以物資支援印度軍隊。
中印邊境一個月的戰爭中,中國部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斃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 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中國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
中共單方面無條件停火後撤
中共當局於11月22日零時起突然宣佈邊防軍全線停火。12月1日起,中國邊防軍不僅放棄全部收復的失地,並全線再從「麥克馬洪線」後撤二十公里,與印軍脫離接觸。另外還無條件地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並在1963年5月26日前釋放和遣返戰俘。
中共當局突然單方面宣佈停火,各方猜測有以下主要原因:
1)在政治上,中共當局發動戰爭本身是為了嚇阻印度以逼使尼赫魯入談判桌協談領土爭議並維護西段邊境穩定,並非真的要征服印度,收復失地。
2) 在經濟上,青藏高原地型不利中國軍隊後勤補給。當時中國軍隊的後勤補給來自四川和青海,主要依靠公路運輸到西藏,然後靠人力畜力運輸翻越喜馬拉雅山脈進入藏南。而藏南地區入冬後大雪封山,後勤保障非常脆弱。另外,中共當時實施大躍進的激進經濟政策,處於三年困難時期,無力維持長期戰爭。
3) 在國際上,印度受到美英蘇等國不同程度的支持,而中共卻因為韓戰、中蘇交惡和中印戰爭先後遭到國際孤立,國際地位低落。與中共相比,尼赫魯在第三世界的崇高地位和聲望使得不止第一第二世界想利用印度制衡中國,第三世界更是一面倒批評中國發動戰爭。美國當時曾警告如果中共再不停火將派遣軍隊支援印度。
但有分析認為,當時美國的戰略對手是蘇聯,美蘇兩強當時正在古巴導彈危機的嚴重對峙中,雙方差點爆發核大戰。而在亞洲,韓戰之後,美國的戰略重點在越南,不大可能為了印度與中國開戰。
有分析稱,中國軍隊當時做好了作戰三個月以上的準備,實際只打了一星期,後勤並無問題,起碼不比當時的印軍更困難。在戰爭的主要階段,主要方向上均修通了公路,實現了機械化運輸。甚至把重炮運到了達旺。另外,地形雖然帶給了中國部隊後勤補給上的劣勢,但同時也帶給了軍事上的進退自如,攻由高山乘勢而下,守是居高臨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果印度真的選擇反攻並和中國持久對抗,在麥線附近的攻守戰中,攻力不從心,守也必須耗費重兵,需要付出比中國大很多的代價,全面衡量戰爭資源的消耗,中國絕不會吃虧。
有分析表示,若在第二階段作戰後,中國軍隊停止進攻,守住中印傳統邊界,一方面說明中國軍隊是仁義之師,出兵不是為了侵犯別人的領土;另一方面說明師出有名,出兵是為了奪回中國自己的領土。而撤軍,不僅被說成是中國軍隊耀武揚威欺負人,還容易被誤會這塊地區本不是中國的領土,錯誤引導世界輿論被,對中國非常不利。
中印邊界 印度屯兵10萬 形勢持續緊張
印度雖在1962年戰事上失利,但在中共退兵後仍然得以繼續佔領藏南和達旺領土。隨著中國軍隊後撤,印軍不但輕易返回原來控制的地區,又趁虛而入,繼續向北蠶食推進,建哨所,修工事,反而多佔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到1963年開春後中印兩軍重新在麥線附近形成對峙。
據中共總參謀部統計,僅在1963年上半年,沿邊境對峙的中印兩軍互相提出抗議照會總數達到60餘次。可見,戰後的邊境地區根本未實現和平。
印軍的這種蠶食行為愈演愈烈,1967年中印兩軍在中錫邊境發生兩場衝突,雙方互有傷亡。按第三者的評價來說,這兩仗中印兩軍打成了平手。這是由於印軍在1962年戰後已得到更好的訓練,而中國此時正陷入文革內亂中,軍力狀況已大不如前。
1985年在中印邊界東段,由於中國軍隊建設直升飛機的起降場,引起兩軍嚴重對峙。這次印軍反應迅速,立刻出動部隊和中方形成面對面、胸對胸的對抗。中共當局隨即妥協,起降場工程被迫停止。1987年由於印軍在全線開展「銅釘」大規模演習,中國軍隊被迫向西藏和新疆大舉增兵,造成邊界局勢劇烈動盪,兩軍幾乎開戰。
1962 年戰爭以後,印度把中國視為仇敵,在邊境全線增加兵力,印軍的戰略簡單說叫作「東頂西攻」,即在東段固守麥克馬洪線,在西段謀求切斷新藏公路奪取阿克賽欽。據英國《簡氏防務週刊》2008年2月22日報導,印度將向其東北部增派兩個新組建的山地師,每個師員額1.5萬人。2009年7月2日,《印度時報》報導稱,印度陸軍計劃向東部邊境調派一支新組建的炮兵師。對此,美國《華爾街日報》2009年7月14日報導稱,新增兵力加上原有駐軍,印度在中印邊境部署的兵力已達10萬。
據日本的「中國、美國和日本比較研究所」的軍事專家松本明透露,2005至2010年,印度調撥大量資金,修建軍用和民用機場,已在靠近中印邊境地區修建了51個機場。這些機場中,有的能起降中型戰術運輸機,有的則部署印度空軍最先進的蘇-30MKI戰鬥機。
印軍在阿克賽欽的對面就部署了轄有三個山地步兵師的第14軍,在列城機場優先部署SU-30戰鬥轟炸機。從中國幾萬公里邊防線看,由神仙灣到空喀山口這一段阿克賽欽邊界是最緊張的「熱線」。
總之,1962年戰後中印邊界地區的形勢仍然緊張,印度在1962年戰後,繼續佔有雙方爭議的9萬平方公里土地,並未改變其蠶食中國領土的政策,也未停止對西段中國新疆的阿克塞欽提出領土要求,印度繼續在全線對中國保持高壓。對於中國,1962年一戰是一場勝而無利的戰爭。相比之下,印度卻從戰敗中吸取教訓,整軍備武,時至今日,在中印邊界全線形成壓倒性優勢。
心頭之痛 「阿魯納恰爾邦」
1962 年中印戰爭中,中國奪而復棄的藏南地區,被印度於1972年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印度在該區廣設甘地銅像、醫療診所,普及國民中、小學,並設民族學院及大學。1986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翌年,印度正式宣佈成立阿魯納恰爾邦,意思即為「旭日之國」。
在阿魯納恰爾邦,總兵力超過5萬的印度陸軍第4軍,在這一帶已苦心經營40餘年,下轄主力全是經過特殊訓練的山地部隊。印度僅軍用機場就多達8個。提祖新機場、馬丘卡機場、蘇克瑞丁機場和阿朗機場,都靠近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均能起降直升機,其中,提祖新機場還可以起降米格-21戰鬥機。
阿魯納恰爾邦的面積為83,743平方千米,相當於一個江蘇省、一個浙江省;相當於三個台灣、六個北京;相當於一個匈牙利、兩個丹麥、三個比利時;相當於六個科威特;相當於十個英阿爭議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相當於二十個日俄吵得不可開交的北方四島;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上一國被另一國強行侵佔的最大一片土地,是中國版圖的一百零一分之一。
至今印度已有多少移民屯居在藏南,數字不詳。但是根據阿魯納恰爾邦總人口數約為兩百萬來估算,在藏南地區的印度移民約為近百萬(另有說法稱,阿魯納恰爾邦移民已達700萬;定居在那裏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總和還多兩倍)。然而因為阿魯納恰爾邦和藏南地區並不完全重合,所以中國以後如果再提出邊境的問題,如何處理這些移民將有很大的困難。
阿魯納恰爾邦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海拔下降到一二千米甚至幾百米,有印度洋暖風的滋潤,屬亞熱帶生態環境。土地極其肥沃,植物茂盛,能夠生長菠蘿香蕉,是比西藏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富饒的地方。自然景觀奇異,礦產豐富,被譽為「西藏的江南」。
雅魯藏布江著名的「大拐彎」,可利用的落差2,230米,如果橫切大拐彎建一條40公里長的引水隧道,可建成世界最大的水電站,裝機容量最低為4,500萬千瓦以上,是長江葛洲壩電站的17倍,是三峽電站的4倍,投資卻比三峽低得多,又沒有移民、生態、戰爭災難一類的問題。然而這個設想中激動人心的超級水電站,卻被「麥克馬洪線」攔腰切斷。
西藏高原生態研究所所長徐鳳翔說:「我們搞森林的,一說起來就是西藏林蓄量居全國第二位,可誰也不說這只是理論林蓄量。因為實際上,西藏森林的一半在控制線之外,準確地說,是52.8%在人家手裡。其實,這個數字仍然不准確。這只是按森林面積算……(控制線那邊的)中低海拔原始森林單位面積的蓄木量大得多。把這些因素考慮進來,那麼實際上,西藏森林資源的80%不在我們手裡。」
那些打仗時親身到過那片土地的軍人,對那片土地的得而復失最為耿耿於懷,至今念念不忘,甚至敢於直截了當批評毛澤東,現在的北京政府在他們眼裡就更為軟弱。現任林芝軍分區司令員王克忠大校這樣說:「那可是個好地方啊,比這邊還好。當年打過去的時候我們都見了。指望談判是根本談不回來了……老頭子(指毛澤東)在這失策了。我們一撤,他們(指印度)又佔了過來,越佔便宜還越賣乖。
他們口頭上喊和平,實際上是真干,完全是積極進攻的態勢。我們也說和平,倒是言行一致,一點動作也沒有,就是消極防禦。現在這麼下去,我們越來越被動,越來越要命。即使後人想收回來和有能力打了,可是機會也已經讓我們現在的政策給拖沒了。」
閻士貴大校說:「可惜了這片土地,現在想拿回來不容易了……搞成這個樣子,後人要罵我們還不如清朝的最後一個駐藏大臣趙爾豐!」
中印戰爭 中國勝而不利 「全世界目瞪口呆」
西方記者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寫道,「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佈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中國作家金輝在《墨脫的誘惑》一書中對那段歷史作了這樣結論,「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嘲弄,如果當年印度取得了勝利,那麼現在他們在這一地區肯定不會如此佔盡便宜,如果當時中國在此地失敗,那麼現在反而大概不會這麼被動和可憐。」
(責任編輯: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