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次性發泡餐具今解禁 白色污染或重現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5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被禁14年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5月1日解禁,由此引發諸多爭議,民眾擔憂「白色污染」可能重現,更擔心其安全性是否能保證。同時可降解餐具市場也或將受到衝擊。有分析人士表示解禁弊大於利,只是對利益的追逐,對百姓沒有好處。

解禁惹擔憂或致「白色污染」重現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是指以聚苯乙烯樹脂為原料,在擠出機中經過高溫加熱熔融後加入發泡劑丁烷等進行擠出拉片,再進行二次加熱吸塑成型,製成的快餐盒等各種一次性餐具。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最早於1986年開始在中國鐵路上使用,由於廢棄的餐盒嚴重破壞鐵路沿線生態和景觀,原中共鐵道部於1995年5月起全面禁止在鐵路餐車使用發泡餐具。由於造成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被稱為「白色污染」,1999年被列入淘汰落後產品,在中國範圍內禁產禁用,至今已有14年。

2013年2月,中共發改委公佈了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調整,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隨著該規定的生效,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1999年起被禁14年之後,於5月1日重新回歸市場。

有專家認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生產、使用、回收等各環節都存在嚴重問題。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發泡劑,有的會破壞大氣臭氧層,有的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在高溫下使用不當,易產生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使用後隨意丟棄,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入土掩埋很難降解,會造成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且回收和處理難度很大。

大陸仍在生產 14年禁而不絕

由於生產成本和進入門檻低,多年來一次性發泡餐具禁而不絕,據大陸媒體報導,河北省永清縣是華北地區較大的一次性餐盒生產地,有餐盒生產企業和作坊上百家,產品主要銷往北京、天津等地。一位餐盒生產企業負責人表示,一次性發泡餐具各企業一直都在偷偷生產,解不解禁無所謂。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董金獅介紹,由於一次性發泡餐具與其他替代產品相比價格低廉,且有市場需求,儘管此前三令五申嚴禁生產,目前大陸仍有100多家企業生產和銷售。

有餐飲業人士表示,一次性發泡餐盒被頻繁使用,紙餐盒要一塊多一個,而發泡餐盒批發價只要三分錢。用發泡的沒人查,一直在使用著。

大陸民眾擔心解禁後安全問題不能保障

除了擔心可能引發「白色污染」外,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回歸市場,大陸民眾最關心的還是安全問題,歷經十幾年禁用,如今一朝解禁,擔心其安全性是否能夠保證,以及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中共官媒曾在2010年「洋垃圾變餐盒」的報導中揭露,一些發泡餐具生產企業在生產原料中會加入工業級碳酸鈣、滑石粉等有毒有害物質;並使用嚴禁在食品包裝材料中使用的螢光增白劑。

福州市塑膠同業公會秘書長彭超表示,只要不用微波爐加熱,不用開水蒸煮,不盛放100℃以上高溫食品,合格的發泡餐具是安全的,不會產生有害物質。

對此有分析人士表示解禁弊大於利,尤其餐飲業發泡餐具使用最多,很多都是高溫狀態下使用,對百姓沒有好處,只是政府與商家對利益的追逐而已。

發泡餐具解禁將影響可降解行業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突然解禁難免將對可降解餐具市場產生衝擊。從2001年始,餐飲行業被要求必須使用可降解餐具,但與發泡餐具相比,成本高出十多倍,可降解餐具推行十多年仍步履維艱。

杭州茂達生化環境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郭先生表示,作為浙江省第一家有能力生產可降解塑料袋的企業,生產成本幾乎與市場價格持平,成立已經超過10年還未曾真正嚐過形勢大好的喜悅。如今加上解禁令的衝擊,只怕日子更難過,會回到1999年禁令發佈之前的狀態。

有可降解業內人士分析,前期研發投入大、原料成本高等因素,讓可降解包裝袋顯得價格稍高,但其實都以幾乎不盈利的價格在賣,整體利潤很低。這個解禁令從政策層面上對像環保塑料生產企業是一個負面信號。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昆明查禁塑料袋白色污染動真格 最高處罰達5万元
白色漂浮物威脅三峽和葛洲壩電站
新型稻殼環保餐具可消除“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肆虐長江三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