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人物

「投壺」據德游藝 代代出絕技

「投扇興」(とうせんきょう)是以扇子投射靶子的遊戲。「投扇興」是日本傳統遊戲之一,來源於中國漢族的「投壺」遊戲,見證了古代日本對中華文化的景仰,由敬而興,積極的學仿形成了特殊的文化交流浸滲現象。日本對文化的保存積極用心用力,留下許多古代文化,可供今之人玩味古風。

2014年5月31日,在日本東京台東區淺草的淺草見番(東京淺草組合)舉辦了「投扇興」遊戲活動,吸引了不少觀眾參加,會場很是熱鬧。

「投壺」游於藝 代代出絕技

中國古代自從就有「投壺」,「投壺」是從春秋時代延續至清末的中華傳統禮儀之教和宴飲遊戲。「投壺」脫胎於中國六藝中的「射」藝。以矢代箭、以壺代侯的「投壺」,是一種「筵席邊的小型射禮,可以樂嘉賓,可以習禮儀。

「射」是古代中國周代貴族的基本才能教育和遊藝,講究道德引導、以德正己與君子之爭的節度風範。《論語.述而》篇有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投壺」從射藝演變而來,參與「投壺」的人輪流將箭桿投至酒壺內,考驗投擲的技能,在競技遊藝中含有禮射之義。這種遊戲, 從春秋時代流傳到清末。

據《禮記‧投壺》記載:「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先秦之時,投壺遊戲非常講究禮節,投壺之前,主客之間要請讓三次才能進行。參加投壺的人,無論賓主或侍從,一律都要依禮行儀。

東漢前,投壺是賦有禮儀意味的射藝活動,秦漢以後廢除了射禮,投壺便成為一種宴賓的娛樂,在宴會上得到推廣。魏晉南北朝更朝向技藝競技、娛樂等多樣化發展,同時也摧生了民間賦有絕技的游藝之人。

晉人孫盛《晉陽秋》(原書亡佚),記有一位叫王胡之的人,可閉上眼睛投壺,百發百中。《朝野僉載》記載,唐朝一位叫薛慎惑的人能背對投壺百發百中。(《朝野僉載》:「薛慎惑者,善投壺,龍躍隼飛,矯無遺箭,置壺於背後,卻反矢以投之,百發百中。」)明人沈榜任順天府宛平知縣時,蒐錄地方掌故的《宛署雜記》中,錄有能背身投壺之人,還有能用三枝箭同時射向三個壺,且從不失手的人。

進入明代,投壺規則進入多樣性發展,明《投壺奏矢》記錄當時的投法有一百四十種之多。到了清代,「投壺」遊戲已經日趨衰落,但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清宮中都還能見到這種遊戲。座落在大陸北京的中山公園內就有投壺亭,保存六隻古代銅質的投「壺」。到了民國以後,尊孔復禮之風再興,在民初玩「投壺」也是一種尊孔復禮的象徵。據悉,孫傳芳在南京組織婚喪祭禮制會,就提倡「投壺」,並邀請一些知名的學者參加。

「投壺」遊戲向周邊地域的流傳

「投壺」遊戲也流傳到仰慕中華文化的中國周鄰國家。在朝鮮半島和日本社會中,早期是為上層貴族宴會時的餘興節目,後來漸漸普及到各個階層中。



日本的古籍《古事類苑.遊戲部》中蒐錄採自中國古籍《禮記.投壺》及《顏氏家訓.雜藝》中有關「投壺」遊戲方法的記載,例如:雜耳投、投耳法、參投法、奇投法、一箸法、一驍法等等,玩法還不少。

日本平安時代非常仰慕中國唐朝的文化,當時的聖武天王就嗜愛投壺。在他去世後,王后籐原光明子將上王的至愛珍藏遺物全部捐獻給東大寺,包含許多來自中國的珍稀墨跡書畫和珍玩寶物(見《東大寺獻納帳》),其中,遊戲類就有棋、雙陸、投壺、彈弓等等。

在存藏著日本王家寶物的東大寺正倉院御物院中,還寶藏著「投壺」之壺與箭,其形制與唐代相似。所藏的投壺都是金銅製品,雋飾有獅子、花卉、飛鳥等圖像,而且其管形耳非常特別。投壺矢則存留有二十三枝,矢鏃為木製。據《日本的遊戲》記載,僅僅所用之「壺」的種類就有三十八種以上。

「投壺」「投扇」據於德游於藝

近代日本以扇代箭,演變出「投扇」遊戲,玩的方法與投壺類似。1773年,從「投壺」演變出「投扇興」。「投扇興」把「投壺」改變為「投靶」,「投扇興」的靶子有個專稱叫做「蝶」,也就是投「壺」改為投「蝶」了。十九世紀初期(1822年),在日本「投扇興」就很受歡迎了。但是在日本明治時代(1868年至1912年)以後,整個社會因為受到洋化影響「投扇興」也跟著衰微了。

不過,有幸的是,「投壺」、「投扇」遊戲並未完全絕響,有少數人仍然致力於古風古文化的保存和復興以為今用。幾千年過去了,雖然境遷人替,透過遊戲搭橋,現代人對古文化很容易產生一體共繫的連牽。從日本的「投扇」回逤「投壺」再回歸中華文化的「射藝」,文化變遷路途雖遠,展現夙昔「志於道,據於德」的典型。中華文化中,德一以貫之,不論是禮樂還是射御的游藝、技能也離不開道德的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