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日:中國電子業自動化難推進的原因

人氣 12
標籤:

【大紀元2014年08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周小雙編譯報導)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和「用工荒」的持續,越來越多在中國設廠的電子業大廠正在嚐試加大生產線自動化的投入,但由於生產的電子產品更新週期短以及非規模化生產,導致電子產品的裝配自動化推進起來很艱難。

中國電子業自動化程度極低

《華爾街日報》8月24日報導稱,和碩聯合科技(Pegatron)和以富士康商標而著名的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面臨為蘋果公司(Apple Inc.)等客戶生產更複雜電子設備的壓力之際,他們在努力管理規模更為龐大的勞動力。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在日本和韓國的電子行業,每10,000名工人就有300多個多功能工業機器人,比例約為3%;而中國的這一比例是10,000名工人中,只有23個工業機器人,還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

報導稱,大量勞動密集型、低利潤率的裝配工作仍在中國進行。而日韓等國是高級電子零部件(如記憶芯片和液晶顯示器)的主要供應商,這些穩定設計和高利潤率的業務幫助這些國家的生產變得更加自動化。這些原因造成中國電子裝配行業自動化遠遠落後於日本和韓國同類產業。

對於目前中國電子行業來說,生產的多為「小型產品」,很難達到自動化生產所需的要求。像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通常由數十家採用不同標準的公司進行設計,每種產品的生產規模不足、產品更新換代快等因素都導致廠商,難以負擔因調整機器人設計帶來的成本。

富士康計劃推機器人

丹麥的萬能機器人公司中國區總經理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則表示,隨著更合適、跟符合成本效益的機器人的出現,機器人在電子行業的使用將會不斷增加。他說,一個輕便型工業機器人通常只需花費大約5萬美元,考慮到所節約的工人工資和培訓成本,使用機器人提高生產率等因素,一般可在一至三年內賺回成本。

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合同製造商富士康(Foxconn)的董事長郭台銘說:「廉價勞動力不再存在」。郭台銘表示,該公司計劃生產自己的工業機器人來處理困難的裝配任務和原配料運輸。

該公司兩年前設立目標,要在裝配線上安裝百萬台機器人手臂,目前已經在實現其目標方面取得了進展,但拒絕透露更多細節。

但從2008年到去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平均每年增長36%。

據報導,在中國各大中城市,近年來的最低工資標準每年上調10%以上。上海目前的最低工資為每月1820元人民幣(約297美元),2010年,上海的最低工資僅為960元人民幣。

機器人的價格等於一個工人工作13年的工資

和碩聯合科技公司重慶工廠主管EK Liao表示,他管理的這個5,000多名員工的工廠中,每添加6個機器手臂,只能代替半個工人的工作量。他認為,電子組裝「很難完全實現自動化」。不過,該公司仍然在去年11月份開始推出簡單的機器臂進行某些標準化部件的生產。

同時,該公司的首席財務官查爾斯•林(Charles Lin)表示,他們的目標是今年內通過自動化生產,提高10%~20%的生產效率。目前,和碩聯合的中國工廠已經開始使用機器臂安裝筆記本電腦的屏幕等具體的組裝工作。

和碩聯合的重慶工廠生產包括東芝(Toshiba)和惠普(Hewlett-Packard)等多個品牌的個人電腦,它在上海的工廠生產蘋果公司的iPhone。

為蘋果、惠普等品牌製造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的廣達電腦公司(Quanta Computer Inc.)高級副總裁蒂姆•李(Tim Li)說,該公司已經在裝配線以外的作業中進行了最大的自動化改造,諸如產品包裝、設備測試和運輸成品至倉庫區。但對於設備組裝,很少電子產品能有足夠大的生產規模實現節省成本的自動化生產。

不過,最關鍵的問題是,儘管機器人前景不錯,分析師說,除非他們的客戶接受更高的價格,否則合同製造商在低利潤的情況下,可能不會承擔更多的自動化成本。和碩聯合科技第二季度的營業利潤率僅為2.7%,而富士康為3.2%。

相對於中國第一大都市上海每月不足300美元的最低工資標準,5萬美元的機器人等於一個工人工作13年的工資。中國電子行業今後要面對的不僅是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問題,而是中國人口紅利漸失,適齡勞動力人口減少帶來的「用工荒」問題。

同時,企業因利潤壓縮,工資繼續提升可能性減少,工資增長與經濟增長不相配可能導致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責任編輯:李穹

相關新聞
行動輔助機器人 傷友起步走
台機器人展 首日估上萬人次參觀
台首台產業用雙臂機器人亮相
國際機器人大賽 推廣STEM教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