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物】學才識德兼備之史學家司馬遷

作者:劉曉

人氣 304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1月29日訊】古時人們將史官稱為「天官」,意即史官記錄史實,有替天監督皇帝謹言慎行的作用。史官不僅要忠於歷史,還要對歷史做出正確的評判。由史官成為史學家的亦不乏其人。

唐代學者劉知幾認為史學家應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史學(學問),二是史才(才氣),三是史識(見識)。清代學者章學誠又補充了一個條件,即史德(人格)。而同時具備史學、史才、史識、史德的中國大歷史學家、也做過史官的首推西漢的司馬遷,其撰寫的首部以紀傳體編史方法的史學著作《史記》被視為「經緯乎天人之際」,「《春秋》之後一人而已」。

無疑,司馬遷的史學功底來自於他父親司馬談的言傳身教。司馬談也是一名史官,其夢想是寫就一部通史。他從小就有意栽培司馬遷,讓他師從經學大師董仲舒和古文家孔安國,汲取中國文化的精髓,並奠定了其深厚的寫作基礎。除了讀百家書,司馬談還不惜家產,讓司馬遷四處遊歷,探尋古蹟,蒐集史料,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史載,司馬遷的足跡幾乎遍及中原每個角落,接觸了不少人物。

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馬談去世,司馬遷承襲父職,出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準備撰寫一部通史。在任太史令期間,司馬遷有機會接觸皇家收藏的文史經籍及檔案數據,他如饑似渴的閱讀這些藏書,期間還與其他人共同訂定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太初歷》。

之後,司馬遷開始寫《史記》。動筆不久,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抗擊匈奴戰敗投降的消息傳來,朝廷上下震動,漢武帝也相當震怒,滿朝文武認為其全家當誅。瞭解李陵為人的司馬遷卻站出來為其辯護,認為他兵敗投降是因為「矢盡道窮,救兵不至」,而且他雖然兵敗,但是他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於天下」。此外,他相信,兵敗而身陷匈奴的李陵,有機會還是會報效漢朝的。

司馬遷之言觸怒了早已因其撰寫的《史記》部份篇章而對其不滿的武帝,武帝判處其死刑,並將其打入大牢。一夕之間,親朋好友都遠離了司馬遷,但他為了完成父親的囑托,最終決定忍辱負重,以腐刑(宮刑)贖身死,以便完成自己寫作《史記》的宏願。

兩年後,司馬遷得以出獄,並被任命為中書令,但因受過腐刑,人們都輕視他、遠離他,但這也讓其心無旁騖的完成《史記》這一宏偉巨著,並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的「大忍之心」絕非普通常人可以做到。

《史記》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共103篇,五十多萬字,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二十六史之首。其記載範圍廣泛,不僅寫了遠古、近古,也寫了漢朝的歷史;不僅寫了中原、華夏,也包括邊疆、外國;不僅寫了政治、軍事,也涉及經濟、文化、天文;不僅寫了帝王將相,也寫了英雄豪傑、平民百姓,塑造了一個個生動、豐富的人物形象。這種氣魄前無古人。

漢代另外一位大家班固評價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可謂一語中的。《史記》除了是歷史的「實錄」,同時也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其語言樸素簡煉、通俗流暢、富於變化。其描寫人物的方法,為後世的小說、戲劇開創了先河。可以說,如果沒有司馬遷,後世對於這三千多年曆史的瞭解不少可能是空白。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楊寧:商聖范蠡
盧溝橋事變74周年  老兵盼還原歷史真相
歷史上的今天(11月17日)
三峽工程36計(六十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