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你的內在創造力

克里斯蒂安‧史戴德、琳‧譚葛爾/ 譯者:劉慧玉

人氣 247
標籤:

創造力( creativity)一字源於拉丁文的 creatio,上溯則是 creare,意味著「生產」( produce)。當代之前,人們相信萬物既經神力創造,有則有,無則無矣。換言之,我們不過只是透過神靈啟發,釋放出原本就具足的創造力而已。所以在一九五○年以前,「創意」純屬宗教性質的思辨;「天才」或「幻想」,則等同於今天我們所說的創造力。「創造力不再屬於極少數,而是所有人的必需品。」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授如是說。

即使有些人確實比較有創意,我們不能只讓這些人有機會發展。我們不再以為人類的創造潛能有限,同時,當代對科技帶來的可能性充滿信心,這為創造力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多數公司尋覓有創意的員工 —能帶來不同點子,且將其化為暢銷商品的員工。隨著丹麥的工作機會減少,主張我們需透過創意革新找出契機的聲浪愈來愈大。僅僅生產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生產前所未有、與眾不同、真正獨創的東西。

這就是一九二○年厄爾.迪克森( Earle Dickson)所做的事。他太太煮菜時經常被燙傷,所以他發明了OK蹦,最後成為美國嬌生公司( Johnson & Johnson)副總裁。電動打字機蔚為風潮時,貝蒂.葛拉罕( Bette Nesmith Graham)還只是個秘書,因為無法再用橡皮擦更正錯誤,她發明了立可白修正液。這靈感來自她對油漆工的觀察:漆錯時,再塗一層。貝蒂於一九五六年申請了專利。

二○一一年夏天,在奧爾堡大學譚葛爾開的碩士班上,五名學生在一項專題報告中指出,根據他們本身擔任公部門經理人的經驗,創造力其實是由需求所驅動。無論你是想幫特殊孩童創造不一樣的教育方案、在人力緊縮情況下確保員工滿意度,或意圖在弱勢社區平靜安全地舉辦活動,放諸各情況皆準。而需求只是出發點,還必須有實際的理由、冒險的意願、讓眾人買單的能力,「發明」才可能成功。

多數人都認同,創造力的重要性遠勝以往。而創造力基本上和人的性格特質有關。我們相信自己的創意與存在是可以栽培的。英國社會學者理查.桑內特( Richard Sennett)多次著書討論當代資本主義,而在《新資本主義文化》( The Culture of the New Capitalism,二○○六年)當中,他強調:今日的員工若無法相信本身具備足夠的彈性與創意,勢必處處碰壁。對此我們深表認同。一方面,這讓個人擁有相當大的行動自由,卻也不免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隨時保持充沛的創造力,能帶來革新的產品及組織,卻也容易造成過度損耗。

也因此,我們有理由探索那些饒富創造力的人究竟何以能創意不斷?那些新點子打哪兒升起,如何維持?碰到阻礙,如何擁有堅持不懈的勇氣?面對得不斷創新的現實,他們如何自處?

我們從訪問中得到一項主要論點:持續不斷的努力創造,正是重大創意突破的前提。思考無須太快,相反的,細細斟酌可能更好。你不能迫使創意出現,但可以為它鋪陳。我們得勇於衝破創意關卡 —不管那意味著要學畢卡索一樣跳進浴缸,或像丹麥廣播公司前戲劇部主管蓋堡,為贏得艾美獎不惜脫褲。若不這樣,一味要求創意只會山窮水盡。@

摘自 《丹麥人為什麼這麼有創造力》 臉譜出版社 提供

責任編輯:顏靜蓮

相關新聞
毒型情緒的解藥就在你之內
毒型情緒:有毒的焦慮
毒型情緒:離開有毒焦慮的有效方法
毒型情緒:有毒的憤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