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話嚴父 歷代嚴父以家訓教子重德修身

作者: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144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很多著名賢母的故事,其實古代嚴父教子的故事也非常多,與母親不同的是,父親們除了言傳身教之外,多以「家訓」、「家書」等方式勸戒子孫。中國人自古注重庭訓家教,歷史上著名的帝王將相、名臣大儒都留有家訓。「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訓的核心內容。

周公的《姬旦家訓》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周公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周公在輔佐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時,身體力行、勤勉從政,同時還諄諄教誨侄子成王、兒子伯禽必須養成勤政愛民、謙恭自律、禮待賢才的作風。周公教誡子侄有《戒子伯禽》和《戒侄成王》二部家訓傳世,這兩部家訓合稱為《姬旦家訓》。

《姬旦家訓》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是中國第一本成文家訓,首開中國古代仕宦家訓之先河。把訓誡子侄提到「王家」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曹操在其名篇《短歌行》裡,讚揚「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理政治國風範。

周成王曾與小弟一起站在樹下,他拿了一片桐葉給小弟說:「我封你。」周公聽見了,便拜見成王說:「大王封弟,甚善。」成王說:「我不過是與他開個玩笑而已。」

周公嚴肅地說:「人主無過舉,不當有戲言,言之必行之。」意思是,君王的言行舉止不應有過失,不應有開玩笑的話,說過的話一定要做到。於是,成王封小弟為應侯。這件事使成王沒齒難忘,直到老死都「不敢有戲言,言必行之」。這就是著名的典故「桐葉封弟」。

在《誡伯禽書》中周公告誡兒子說:「你不要因為受封於魯國就怠慢、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輕賤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髮,接待賓客,吃一頓飯,要多次停下來,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聽說,德行寬裕卻恭敬待人,就會得到榮耀;土地廣大卻克勤克儉,就沒有危險;祿位尊盛卻謙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貴;人眾兵強卻心懷敬畏,就能常勝不敗;聰明睿智卻總認為自己愚鈍無知,就是明哲之士;博聞強記卻自覺淺陋,那是真正的聰明。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沒過幾年就把魯國治理成民風純樸、務本重農、崇教敬學的禮儀之邦。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

康熙治國六十年,建樹甚多,其創業、守成之功績舉世公認。康熙曾對諸官說:「朕經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對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視怠慢。天未亮即起來,親自檢查督促課業,東宮太子及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誦經書,至於日偏西時,還令其習字、習射,復講至於深夜。自春開始,直到歲末,沒有曠日。」

法國傳教士白晉以親身見聞,向法國皇帝路易十四作了報告。白晉在報告中說:中國皇上以父愛的模範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

《庭訓格言》是康熙皇帝撰,其子雍正皇帝筆述,共246條,包括讀書、修身、為政、待人、敬老、盡孝、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事。

康熙身後的兒孫們,多數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後的兩個傑出帝王:雍正皇帝,功業顯赫,見識超人;乾隆皇帝,儒雅倜儻,自號「十全皇帝」。正是「康熙盛世」的基礎,奠定了滿清王朝二百多年的業績。所有這些,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遺澤和他的《庭訓格言》這本珍藏的皇家遺囑讀本的影響。

顏之推的《顏氏家訓》

顏之推生於南北朝時期,山東瑯琊臨沂人,曾在北齊和周做官。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訓誡子孫。全書共有7卷20篇,各篇涉及內容非常廣泛,主要是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孫,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歷代對《顏氏家訓》非常推崇,甚至認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反覆刊刻,雖歷經千餘年而不佚。

《顏氏家訓》在「風操篇」中有一段用對比手法寫的話:裴子野樂善好施,儘管家裡並不富裕,也收養那些飢寒交迫不能自救的遠親故舊;即使家裡一向清貧,一遇上水旱災害,也用二石米煮成稀粥,無償供給那些沒有飯吃的人們,自己也和大家同吃一鍋飯,而且從不厭倦。京城鄴下有個大將軍,貪慾無限,積蓄無度,家童已有八百,還要發誓增至一千。此人極為吝嗇,早晚每人的飯菜,只能開支十五文錢,如果有客人來,也不增加一分。後來犯罪判處死刑,家產全被沒收,麻鞋有一屋子,舊衣藏了幾個倉庫,其餘的財寶,多的不可盡數。

顏之推在這裡把裴子野和大將軍加以對比,其意是教育子女要重視修身,堅持操守,要樂善好施,潔身自好,不要做金錢的奴隸,更不能貪得無厭,遭致殺身之禍。

顏之推的苦心沒有白費,顏家子孫果然爭氣。他的孫子顏師古是唐朝注《漢書》的大學問家,五世孫又出了譽滿書林的顏真卿和名政治家顏杲卿。

房彥謙對兒子的身教

房玄齡是助李世民得帝位的重要功臣。他於貞觀元年任中書令,後任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最後被封梁國公。房玄齡長期執政,與杜如晦、魏徵等深得唐太宗的信任,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創下了輝煌業績。房玄齡被人稱為德吏,他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有著高尚道德的人,與他從小嚴格的家教有關。

據《隋書》記載,房玄齡的父親房彥謙:「所得俸祿,皆以周恤親友,家無餘財,車服器用,務存素儉。」房彥謙起初只是一個縣令,他為官廉潔,辦事公道,從不收取賄賂,被本縣百姓稱為慈父。由於業績頗佳,房彥謙後來升任司隸刺史,巡察京城之外各級官員。他還曾對房玄齡說:「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於清白耳。」後來,房玄齡一生以父親為榜樣,清正廉明,政績卓著,為李唐江山的長期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紀曉嵐心目中的父親  

紀曉嵐在其著作《閱微草堂筆記》中多次寫到他的父親,在字裡行間體現了父慈子孝的親情。下面是其中一則:

福州學使公署,本是明代掌管稅收的宦官的官署。那時,宦官們橫徵暴斂,偷偷地殺了許多無辜的人,所以這個學使公署,至今還經常鬧鬼。

有一年紀曉嵐的父親紀姚安聽說某個屋子鬧鬼,便專門下榻其中,這一夜竟安然無事。

紀曉嵐聽說後很擔心父親,而他父親卻教誨他說:「不過鬼必然怕人,因為陰不能勝陽,陰還怕陽。有的鬼侵害人,必然是因為那人陽氣不足,難以制勝陰氣。但是所謂陽氣昌盛,僅僅是指血氣壯和性情悍嗎?不能這樣的理解。人的心地,慈祥者為陽,慘毒者為陰;坦誠者為陽,陰險者為陰;公正者為陽,私曲者為陰。所以,易像上以陽為君子,陰為小人。假如光明正大,那麼他的氣也就純然陽剛,即使有邪魅,也會像在小屋中燒鐵爐,烈焰騰騰,冰凍自然消除。你讀書也算很多,見過史傳中記載有品行端正的人被鬼侵害的嗎?沒有,絕然沒有。原因就在這裡!」

這件事情讓紀曉嵐受益匪淺,他寫道:「我再次拜受了父親的教益。至今,每想起當時的訓導,還肅然好像他仍在我的身旁;耳提面命,慈祥深刻,令我終身不忘。」@#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成語「五花八門」比喻事物種類繁多,變化莫測,令人眼花繚亂。它原指軍事陣法,後來引申到各行各業。而「五花八門」有指13個不同行業。
  • 韓信(公元前230年-前196年),是西漢開國名將。他由受胯下之辱到被拜為大將軍、率領漢軍暗渡陳倉、收復關中、拿下魏國、代國、趙國、燕國、齊國,最後滅楚興漢。他身兼「王侯將相」之才,被楚漢人評價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出世」。韓信在中國歷史上以其卓絕的用兵才能著稱,後世評價為「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也被稱為「兵仙」、「戰神」。
  • 母親節,這個起源於西方的節日最早出現在古希臘,雖然經歷了千年,到近代有些許變化,且各國時間不盡相同,但這個感恩母親的節日至今經久不衰。其中體現出人類本性中的善,對母愛的謳歌,對年長者的尊敬。這和中華神傳文化中的孝是相通的。中華五千年出現的偉大母親更是數不勝數。
  • 軒轅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和帝舜,史稱「五帝」。而在三皇五帝統治的歷史中,堯帝統治時期可以說是最好的時期。無論是孔子的評價,還是史籍的記載,都對堯帝的統治推崇備至。《史記》中形容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 人們常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兩個事物是一樣的,那是因為古時候使用的秤是十六兩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古代的桿秤用木頭製成,桿上有16顆秤星,一顆星代表一兩。桿秤看似簡單,但裡面卻有許多學問。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許多瑰寶,賦予人們許多處世的哲學與智慧。音樂是其中之一。中國古人藉由音樂,體現出人世間的優美、崇高與生命睿智,其中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生命觀與道德觀,講究的是與「天地相通」的境界。音樂是活的,是有靈魂的。好的音樂可以規正人的道德,表現善念。而不正的靡靡之音則會讓人迷失心智。
  • 帝舜是上古五帝之一,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帝舜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化的道德始祖,他所倡導的倫理道德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雖歷經5千年滄桑,仍然閃耀著光彩。正如《史記》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幾乎人人都做夢,但在人類文化中,無論古今中外,對夢的了解,始終是一個謎。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夢,遠在商朝就有占夢官專門為宮廷與貴族來解釋夢,並認為夢境會反映出吉凶禍福。
  •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代人急功近利,總想做件大事,一蹴而就,一夜成名、一夜致富。從不把「小事」放在眼裡,卻不知道大事是從小事積累而來,同時,不重視小的錯誤也會造成大的失誤,成「千古之恨」。五千年傳統文化給後輩留下很多典故,闡述了「滴水穿石」的道理。
  •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傘的國家,早期被稱為「簦」。據說傘的由來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黃帝,被稱為「華蓋」,後來成為皇帝和官員車輦上的「蓋」或稱「羅傘」,而百姓使用的雨傘據傳是春秋時期魯班的妻子發明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