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業遇嚴監管 外媒:新規或難奏效

人氣 2793

【大紀元2017年12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11月17日,中共「一行三會」正式推出規範金融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外媒指中國金融系統迎來史上最強監管,但是躁動的市場表明這一過程可能需要非常小心謹慎。

由中共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近日出台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早在2月傳出內部版本就引起市場熱議,在正式推出後,更是成為多方解讀的對象。

《華爾街日報》評論說,中共金融系統迎來迄今最嚴監管。當局的監管行動讓人回想起後危機時代(指2007年金融危機後期),當時各國監管機構都要求銀行加強衍生品相關敞口的披露。

隨著《指導意見》出爐,債券、股市投資者相繼出現減持現象。本週中國債券市場再度出現大跌,高流動性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飆升到4%關口,十年期國開債(政策性銀行債券)的收益率三年來首破5%。同時,中國股市上週四出現近一年來最大單日跌幅。

瑞穗證劵首席經濟學家瀋建光認為,當前債券市場的恐慌情緒與政策頻頻傳達緊縮資訊有關。此前大部分市場預期,真正的金融去槓桿動作可能會於明年兩會之後才開始。

但從近年來頻傳的各個政策信號或不同聲音,如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央行行長周小川解讀「十九大」、推出資產管理業務新規、暫停批設網絡小額貸款公司、對房地產資金從嚴管控等,都在暗示中共監管風暴已經提前上場。

擬管制市值100萬億的資產管理行業

外界認為,本次「一行三會」加外匯局共同推出的《指導意見》旨在開啓金融機構的全面監管時代。意見指,資管業務存在多層嵌套、亂加槓桿、監管套利、剛性兌付等問題,強調資管業務屬於特許經營行業,必須納入金融監管。

根據各金融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資產管理行業管轄總資產數額已膨脹至100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5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度GDP總額的135%。

理財產品和資管產品的規模龐大,且分布各類金融機構。從數據上看,商業銀行表內、表外資管規模分別達6萬億和23萬億元,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的資管規模約52萬億元,保險業的資管規模2萬億元,信託也有18萬億元的資管規模。

近年來,銀行一直向客戶出售這類保本理財的高槓桿資管產品,也帶動了中國債券、股票和大宗商品市場價格虛高。

新的《指導意見》將迫使更多銀行把理財和資管產品納入資產負債表並明確價值。有關這些產品的監管規定與銀行存款類似,銀行不得為這類產品的回報或損失提供隱性擔保,違規者將被處以重罰。

監管機構還對投資者和各類基金的槓桿水平作出嚴格限制,並且制定新規,以確保基金是在為正規投資者投資正規資產。

外媒:中共當局的新規管理會越加困難

《華爾街日報》週二(11月28日)發表題為「中國(共)金融系統迎來迄今最嚴監管」的文章稱,理論上,當局開展這一急需的金融體系整頓行動,有助於重新引導大量資金回流至中國銀行體系和經濟中需要資金的部分領域。

不過這些措施也意味著投資回報率將降低。投資者在帶有槓桿的理財產品上能夠獲得近5%的收益率。如果新規的「打破剛性兌付」奏效,銀行通過營銷此類理財產品獲得費用收入的業務將受到打擊,從而令利潤受損。

但是資金從高回報的理財產品中流出,最終也可能會有新贏家出現。比如,常規保險產品或將得到尋求有回報率保證的散戶投資者青睞,還有面臨存款增速放緩的銀行可能突然發現有大量現金湧入銀行。

此外,也有專業人士分析指,《指導意見》將對互聯網金融公司這類非金融機構造成較大影響,因為以後對沒有獲得金融特許經營牌照的機構,不得發行、銷售資管產品。

同時,《指導意見》對智能投資顧問從事的資管業務也設定了嚴格規定,比如市場准入、產品設計要求、投資失誤賠償責任等。

但是因為智能投資、還有高頻交易、算法交易,與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快速發展有關,加強監管、自然意味著遏制創新。

《華爾街日報》表示,隨著這些規定生效,管理好由此產生的影響只會變得越來越困難,這將考驗政府的決心。

因為市場的躁動不安已表明,這個過程需要非常小心謹慎。「這一過程或許不會一帆風順。與大多數事情一樣,能挺過最困難時期的承諾才是真的承諾,對中共政府來說可能也是如此。」

從時間上看,《指導意見》的出台可以說是醞釀已久。從今年年初已來,中共當局從資產管理產品市場規定「分級30萬、5000萬清盤、FOF(基金中基金)指引」,再到近日的《指導意見》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華爾街日報》表示,習近平的權力在中共「十九大」上得到鞏固,讓他有空間處理根深柢固的經濟問題,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日前採取了迄今最嚴肅的措施來抑制金融系統風險。

中共央行行長周小川在11月4日發表解讀十九大報告文章,也透露了金融監管方向。文章指,一些金融機構和企業利用監管空白或缺陷「打擦邊球」,套利行為嚴重;少數金融「大鱷」與握有審批權監管權的「內鬼」合謀,火中取栗,實施利益輸送,個別監管幹部被監管對象俘獲,金融投資者消費者權益保護尚不到位。

他提出的解決方法中也強調說:「金融是特許經營行業,不得無證經營或超範圍經營」,而文章標題更是定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總之,「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資產管理行業服務向來是「肥肉」,中共當局的未來監管如何走、走到哪一步,會一直牽繞市場和投資人;而後者的反作用亦同樣或多或少地影響當局監管的決心。#

責任編輯:葉紫微

相關新聞
金融監管體制怎麼改? 一行三會釋不同信號
何清漣: 從「金融整頓」到「防經濟政變」
分析:中共金融工作會議釋放兩個信號
防經濟政變 習整頓民企 金融業面臨洗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