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當代詩人余光中殞逝 一生捍衛漢語文與民族傳統

詩人余光中14日在高醫病逝,享壽90歲。圖為2011年3月24日,中山大學「余光中特藏室」開幕,余光中於會中致詞。(大紀元)
人氣: 29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7年12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怡欣台灣高雄報導)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詩人余光中14日在高醫病逝,享壽90歲。余光中生於南京,國共內戰輾轉來台,一生以詩詞、散文、評論與翻譯,貢獻文壇,退休後仍創作不斷,他捍衛文言文,也曾在戒嚴時期,提醒防範共產黨以文學滲透瓦解傳統,掀起文學論戰,回首,余教授70年的創作生涯,為華人留下雋永,文壇巨擘殞落,令各界不捨。

高醫表示,余光中在11月27日因在家有嗜睡、說話不清情況,由家屬送急診,診斷確認為急性腦中風,住院期間因併發心衰竭及肺炎,出現肺浸潤現,12月8日轉加護病房,因余教授年齡已大,家屬決定不插管治療,13日晚間,家人想陪伴其身旁,就轉普通病房,翌日,余教授病況直下,家屬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10點04分,余光中因呼吸衰竭在平和中離世。高醫副院長黃尚志表示,余教授逝世前,家屬皆隨侍在側。

中山大學表示,余教授在中山大學外文系任教32年,深受全校師生愛戴,是中山「鎮校之寶」,更是藝文界先驅,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得知消息後非常震驚與遺憾並表示,校方將全力協助家屬處理辦理後續事宜,懇請外界暫時給予家屬哀悼時間。

余光中在1985年移居南部,晚年皆在高雄渡過,高雄市長陳菊表示,得知消息心中很感嘆、萬分不捨,「相信愛海的他,高雄已是他的第二故鄉」、「高雄因余光中而軟、港都因余光中而暖,我們對他的懷念與記憶,也將像鐵軌一樣長」。

余光中去年曾跌倒致顱內出血,康復後身形消瘦許多。今年10月23日,中山大學為他舉行九十大壽慶生會,是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當時校方製作「余光中書寫香港紀錄片」送給他,見余教授精神好、相當開懷,還吟誦歐陽修「再至汝陰」抒情「黃栗留鳴桑椹美,紫櫻桃熟麥風涼;朱輪昔愧無遺愛,白首重來似故鄉。」。哲人已遠,此景不再,陳菊盼如其筆下《讓春天從高雄出發》般,「讓海峽用每一陣潮水、讓潮水用每一陣浪花」,就讓台灣海峽永遠陪伴著他、做他最縱容最關廣的床。

文壇巨擘余光中 捍衛傳統護神傳文字

1977年8月20日余光中刊登「狼來了」一文,指摘「台灣現在已有人公然提倡『工農兵文藝』,暗指這些『工農兵文藝工作者』是共產黨的爪牙。」余當時點出他的文人憂國憂民的深遠關懷。

文中指出,不該刻意凸顯階級「工農兵文藝」,可以稱「大眾文學」或「國民文學」,他明白點出背後政治用心,可惜的是,在當時輿論聲浪中被淡化。余光中說,從毛澤東延安講話中可看出,所謂「工農兵文藝」正是配合階級鬥爭的一種文藝:而政策下的文藝批評乃是一種鬥爭方法,以達到政治目的。

他更清楚指出,毛的共產企圖是「把中國的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徹底破壞之後,就可以建設起「工農兵文藝」了」。而當時台灣興起鄉土文學下的「文藝批評」,「竟似有些暗合之處,目前國內提倡「工農兵文藝」的人,如果竟然不明白它背後的意義,是為天真無知;如果明白了它背後的意義而竟然公開提倡,就不僅是天真無知了」,余光中說。

時政敏感,文壇掀起肅殺氣息,最後官方界定成「愛國文學」、「民族文學」,讓文學沾染政治批判暫時畫下休止符。

2005年,余光中擔任「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總召集人、共同發起人。以搶救國文教育、提升國文程度、振興國家競爭力、保存傳統文化、推動經典閱讀、詩歌吟唱與培養人格道德為目的。

余光中教授於該聯盟行動宣言中提及:「對於在臺灣的我們,不論所操何語、所信何教、所入何黨、所選何人,共用的文字只有中文,亦即所謂『國文』。這種文字無論你稱它中文、漢文、華文,甚至唐文,都有其遣詞用字的句法、章法,平仄協調的音調,對仗勻稱的美學;在文學上更有悠久而豐富的傳統,成為世界各地華文作家的源頭活水。」並曾說:「語文黏不住,民族就疏離了。」由此可見余教授十分重視國文教育。

2014年余光中獲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領獎時表示「要讓中國的文字,在變化各殊的句法中,交響成一個大樂隊,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如交響樂的指揮杖」。

日前,十二年國教普通高中國文課程綱要中,文言文留存比例遭刪減,多名中研院院士與孩內外學者聯合「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聲明,呼籲不該讓語文淪為意識形態工具。對此,余光中也認為,政治不應該介入語文,「文言文非常重要,如把它拋掉不用,我們就會變成沒有記憶的民族」。余光中認為,語文比任何政府都要長久,不應落入政治紛爭。

責任編輯:葉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