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鳳梨釋迦走出自己的路 戳破兩岸紅利謊言

民眾在果菜市場購買水果。(陳柏州/大紀元)

人氣: 39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7年02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灣台北報導)在台灣水果面臨到中國市場銷售瓶頸時,台灣契約養殖的虱目魚,卻成為兩岸農業另一個交流新熱點,不過卻發生虱目魚外銷被特定人士壟斷,南台灣水果出口中國也遭遇同樣情況。但是鳳梨釋迦卻另闢蹊徑,不依靠兩岸大型採購案,而是靠農民自己到當地走出自己的路,成功獲利。

前媒體人、國會助理焦鈞,娓娓道來10年來兩岸農業交流模式。2007(民國96)年-2008年國民黨就透過國共平台,以及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簽了一個3,000公噸的政策採購合約,接下來一直到2011年,在馬政府第一個任期,這種採購金額節節升高,達到最高峰。

這個政策採購主要是幫助馬在2012年競選連任,想要創造兩岸利多,國民黨執政有利於兩岸形象,所以必須透過外圍省級書記、農民團體,外貿協會邀請對岸官員來台做農業採購。焦鈞說,這大多只是政治宣傳效果。

最誇張的是,當時山東省長姜大明到台灣誇下海口說要買5,000公噸香蕉到山東,但是台灣一年香蕉外銷產量僅九千多公噸,也沒有說明是要分幾年買,還是一次買齊。在兩岸紅利氛圍下,不太有人去探討這問題。

不靠政府自己拚 闖出名

不過,兩岸農產品還是有成功的例子,但並非靠政府宣稱的兩岸紅利,而是由鳳梨釋迦的農民、貿易商,自行帶水果到廣州江南批發市場毛遂自薦,沒有透過任何政治力介入,以及政府大型採購,單靠自己的力量闖出名號。

因為鳳梨釋迦屬冬季過年期間水果,搭上送禮的季節,甜分高、耐保存,中國消費力對於甜食需求上升,量就衝上來,維持一定水平。

焦鈞談到,台灣鳳梨釋迦外銷中國市場,從每年幾個貨櫃到2014年已達到一年破500個貨櫃的出口量。其中有一位關鍵人物——台東果菜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沈百合,2005年台灣水果零關稅開啟後,她並未行動,而是先把產品品質顧好,透過貿易商引薦到廣州,在當地觀察半年,把產品拿給盤商試吃。中國批發市場只需進場手續費,其他全部交由買賣雙方自行決定。

農民把產品送到批發市場,除了委託大盤商,或是親自叫賣,生產者農民或出口商最終收到多少錢,完全看盤商派出多少而定,這種模式稱為「隨行就市」。玩得起這種遊戲必須口袋夠深,手裡捏著幾千萬元。鎖定一種品項後,從生產到結束,每天或每週向農民收果,向海外市場銷售,這就是「契作」。最後成功打出自己的品牌,還陸續引進台中東勢的「茂谷柑」,沈百合在廣州成為台灣鳳梨釋迦出口商代言人。

虱目魚外銷中國 一場空

因為台南學甲歷次大小選舉,民進黨得票率都高達八成,隨著馬政府上台後,學甲成為國台辦高層來台考察重點之一,因此上海市台辦2010年來學甲簽訂虱目魚契作,希望透過農產品收攏人心,扭轉投票行為。

虱目魚看似風光外銷上海,但加工切片的虱目魚不符合上海民眾吃魚帶頭尾的習慣,使得虱目魚只能在台商圈,打不進上海家庭的餐桌。最後只好加工成虱目魚丸,卻也讓有心人士從中再賺取一筆。從虱目魚產量可以看出脈絡,2011年雖從八百多公噸增為1,500公噸,卻在2014年降到1.9公噸,2015年回復到20公噸。

焦鈞說,在兩岸契作時,政府沒有說清楚虱目魚真正的消費群在中東、美加國家,而非中國,因此許多不明究理的漁民就開始收購荒廢魚塭,投入大量資金,最後慘賠收場。

國民黨兩岸政策 完結篇

從南部農民自組產銷聯盟盼能打開中國市場,到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率先訪問中國,最後由連戰組團前往北京集大成,媒體刻意不報導交流下產生的負面效應,或是痛批中間利益的不當分配,直到2014年太陽花學運爆發後,徹底終結這層關係。連戰之子連勝文競選台北市長時,連家被用放大鏡檢視,形成一股反國民黨氛圍,加快了這個終結的速度。

焦鈞提到,國民黨至今沒有搞懂的是,兩岸農業交流被扭曲,兩岸農產品貿易往來被壟斷,兩岸紅利上綱至「分配正義」來討論,正是國民黨「假照顧農民之名,行圖利自己之實」的假面被揭穿,引發民怨,以至於摧毀馬英九自傲的兩岸政策。

兩岸農業交流是以底層結構為主體,對象是國民黨系統最脆弱的一個層級,國民黨依舊依賴農漁會系統連結這最底層,焦鈞說,殊不知農民早已覺醒,因此在連勝文競選台北市長時,兩岸農業交流的歷史進程,被敲響了喪鐘。◇

近五年冷凍虱目魚重要出口國數量        單位:公噸
年分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中國 906.3 867.762 1,491.34 1,533.67 1.966 20.717
中東 4,986.66 5,740.40 4,945.09 6,776.64 5,777.98 6,741.27
美國 2,627.37 2,992.93 3,112.90 1,664.76 2,286.62 2,347.42
加拿大 739.111 710.113 875.407 996.157 608.426 732.421

資料來源:《大紀元》採訪整理  記者江禹嬋/製表

責任編輯:旻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