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陽光

青松絮語:當道歉成為儀式

道歉應是發自內心,因為自己的失誤給別人帶來傷害或損失,於心有愧,才會有語言上的道歉。(Fotolia)

聽女兒講在學校發生的事,笑得我前仰後合。故事是因為「道歉」引發的。

一個小男孩伸胳膊時不小心碰到了鄰座小女孩的臉。男孩兒說了聲「對不起」,但聲音太低,女孩兒沒聽見。女孩兒覺得自己被欺負,而且對方連聲「對不起」都不說,就哭了起來。

後來,老師過來調解,問了情況,就讓男孩兒向女孩兒道歉。結果,男孩兒很委屈,因為自己已經道過謙了,所以也開始哭……故事從一開始並不嚴重的小事故,發展到最後兩個孩子哇哇哭。

小孩子的心理讓我忍不住笑,但笑過之後,又覺得這件事古怪。人是為了什麼道歉?又為什麼把道歉看得那麼重?我們教孩子要講禮貌、做錯事要道歉,但有沒有把道歉的真意傳達給他們?

兩個孩子鬧得不可開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道歉當成一種儀式。男孩兒道過歉,所以覺得已經完成任務,絕不肯再來一次。女孩兒雖然被男孩兒碰了一下,但並沒受傷,哭鬧主要是因為沒聽到男孩兒道歉,少了那樣的儀式,所以她委屈。

但道歉僅僅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儀式嗎?道歉應是發自內心,因為自己的失誤給別人帶來傷害或損失,於心有愧,才會有語言上的道歉。而現在很多時候道歉似乎只剩語言上的「對不起」,而少了內心的反省。

因道歉引起的鬧劇中,男孩兒說過「對不起」,但內心並沒有愧疚,否則就不會拒絕第二次道歉並哭鬧了。同樣,女孩兒也有「得理不饒人」之勢,缺了對方那句「對不起」就不幹。所以,我們教會了孩子說道歉,卻並沒有讓孩子們從內心深處學會反思與寬容。

當道歉僅僅成為一種儀式,人與人的相處中便只剩文明的外表。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能夠反省自身失誤並包容對方不足的心胸。@

責任編輯:方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