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變態能不能遺傳

人氣 66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12日訊】各种的心理异常或精神疾病,能不能遺傳?

  一般地說,人的心理是不能遺傳的,它主要是在后天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在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然而,一個人,作為一個整體(包括身、心兩個方面)与遺傳因素的關系卻又十分密切,尤其是一個人的體型,气質,神經活動特點,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等都會受到遺傳因素的直接影響。在歷史上,對于人的心理能不能遺傳,曾經有過遺傳決定論之爭。例如,19世紀末葉的英國科學家高爾頓(A-Galton)曾出版了《遺傳的才能与性格》和《遺傳-天才》等等許多著作,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才能和性格都是遺傳來決定的。在中國也有所謂的“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儿會打洞” 的說法,也認為人的心理才能是由遺傳來決定的。但是,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理論卻堅決反對遺傳決定論,主張人的心理与行為是又環境決定的。20世紀初的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J-B-Watson)就曾經說過,給他一打儿童,他能把他們塑造成科學家、音樂家、流氓無賴或者小偷等等。這兩种觀點都未免偏頗。

如果說,人的心理异常或精神疾病都是遺傳下來的,這顯然不會令人信服。但我們說有些心理异常或精神疾病与遺傳因素密切相關,這是合乎邏輯的。近几十年來,由于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和細胞遺傳學的研究的重大進展,表明了揭示遺傳影響的物質基礎,闡明遺傳的具體机制已經有了可能。在精神疾病中,精神分列症,躁狂抑郁症和癜癇性精神病等所謂內源性精神病,遺傳因素在其發病過程就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人對精神病人的家屬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其親屬中血緣關系從遠到近,則患病率具有從少到多的趨勢。上海市1964年對精神病患者的家屬做了普查,也發現了類似的趨勢。其具體關系見表。

  精神病患者家屬中遠、近親的患病率

  親緣關系 患病率

  父母 33.21%

  同胞 30.10%

  父母的同胞 13.56%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12.66%

  第一代堂兄姐妹 6.46%

  第二代堂兄姐妹 4.20%

  表叔伯父与表舅姨 3.64%

  今天遺傳的作用已經有充分的科學根据的事實,遺傳的物質因子在染色體上,是所謂的遺傳基因,而染色體則是在細胞體中。那么, 染色體 和 基因 究竟是什么物質?父母的遺傳信息又是怎樣傳給子女,進而代代相傳的呢?現代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研究已經證明,這种遺傳物質稱為 脫氧核糖核酸 (DNA)。染色體是由盤曲得很緊的雙股螺旋核糖核酸分子。基因就是這种脫氧核糖核酸分子的一小段,攜帶著蛋白質和脢的合作等遺傳信息。

  個體之間生物性狀相同或相似就是遺傳的表現。但這只是問題的一面;另一面是個體之間生物性狀的不同或差异,稱為變异 。遺傳性是人類世代相繼的根据。由于遺傳物質的變异而引起的疾病,稱為遺傳性疾病 。遺傳物質的變异出現于染色體的,一般稱為染色體變异(或染色體畸變);出現于基因的,一般稱為基因突變。發生了突變的基因,稱為突變基因。突變基因所引起的性狀多屬于正常范圍,少數可引起机體結构或功能的异常,稱為致病基因。致病基因也有顯性和隱性之分。如為顯性則在相繼的一代即可出現症狀,如為隱性即可能在隔代才會產生症狀。与遺傳有關的疾病可歸納為三大類,一類只是由于基因突變引起的稱為單基因遺傳病 ;一類是由染色體畸變而引起的,且与環境因素有關稱為 多基因遺傳病 。与遺傳有關的精神疾病,一般認為躁郁症(特別是抑郁的)与單基因顯性遺傳的因素有關部門;先天愚型(又稱伸舌樣痴呆或唐氏綜合症)則是染色體畸變造成的遺傳病;精神分列症,有人認為是一种 單基因隱性遺傳 的疾病;但更多的人認為与多基因遺傳的因素有關。

轉自 : 37℃醫學网(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李登輝生日 宋:諸法皆空 自由自在 (1/12/2002)    
  • 生了女孩心理變態 惡婦戳死鄰家男孩 (5/21/2001)
  • 相關新聞
    生了女孩心理變態 惡婦戳死鄰家男孩
    【一簞食】玫瑰豆腐乳煎雞
    【一簞食】鑄鐵鍋脆皮比司吉
    無麵粉香蕉巧克力迷你鬆餅 早餐或點心兩相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