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扶搖。
咱們接著上回再來解解三星堆的謎團。今天扶搖想要跟大家探討的是三星堆文明與《山海經》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
我們之前説過,關於三星堆文明的起源,眾説紛紜。有説是西亞傳來的,有説是來自埃及,甚至還有説是來自於外星文明的。為什麽呢?因為在我們現存的史書中,幾乎找不到關於這個古蜀國文明的描述。所以,大家也只能盡情發揮想像力,做出各種解讀。
不過三星堆文明所存在的時期,也就是中原文化的五帝時期,屬於上古時期,那個時期本來歷史記錄就不多。比如黃帝波瀾壯闊的一生,在《史記》中也就十幾行字。那場著名的涿鹿之戰,太史公筆下就這麽幾個字:「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所以像三星堆這樣早早湮沒的文明,在後世的史書中沒被記錄下來也是正常的。
三星堆文物可見《山海經》神獸
其實在那個時候,我們是有一本史書的,那就是《山海經》。這本曠世奇書據説最初成文於大禹治水的年代,所以與三星堆文明大致是在同一時代的。最初的文稿應該是當年大禹為治水患勘察地形所做的工作報告。之後可能後人七七八八又加了別的進去,最後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18篇經文。
在《山海經·海內經》中有這樣的記載:「西南有巴國。太皥生咸焉,咸焉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這裡説的巴人很可能就是古蜀人。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他們認為自己是鳥的後代。
而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裡面,我們確實也處處可以看到鳥的影子。比如,這個青銅大鳥頭,看這威武的架勢完全可以跟咱北美一霸——加拿大鵝相媲美。還有這兩隻栩栩如生的銅雞和銅鳥做工也很精美。
再來看看這個銅像。大家看出有什麽特別的地方了嗎?對,它是人面鳥身。這個呀,很可能就是《山海經》裡所描述的春神句芒了。在《山海經·海外東經》裡是這樣寫的:「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也就是説,句芒的形象特點就是長著人的臉,鳥的身子。據説原版的《山海經》中配有海量插圖,可惜後來遺失了。這幅句芒畫像是明代配上去的,雖然不是原版,但也比較忠實於文字描述。我們來對比一下三星堆的這個銅像,是不是挺像的?
句芒據説是伏羲的輔佐神,主管樹木發芽和春天萬物的生長。形像上是皮膚白淨,臉型方正,身著青衣,背後生了對翅膀,這麽看來,這個銅像簡直就像是用3D打印機打出來的句芒像。古代每到立春時節,人們都會身穿青衣、戴青色的頭巾祭祀句芒。那這個銅像很可能也是古蜀人祭祀春神所用。
如果您覺得這只是巧合的話,這棵做工精美的青銅神樹與《山海經》中所描述的上古神樹——扶桑木之間的相似度就更不可思議了。
在《山海經·海外東經》中有這樣的記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就是說呀,上古時期東海之外的某個遙遠的地方,有巨大的神樹扶桑,是十個太陽的居所,九個太陽住在下面的枝椏上,一個住在樹的頂端。那這十個太陽是怎麽工作的呢?「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就是輪班工作,出去巡遊一天,然後休息九天,工作那天有鳥兒當司機馱著出去。
大家想到什麽沒有?後羿射日的故事,是不是?對,馱著太陽出去的就是傳説中的三足金烏啦。這樣的工作也太清閑了,也怪不得兄弟十個想一塊上街轉悠轉悠了。後來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不多説了。
咱回頭再來看看這棵三星堆神樹。神樹高達4米,共有九個枝椏,枝頭垂下來,有著美麗彎曲的弧線,弧線頂端站著一隻漂亮的小鳥,昂首展翅,作勢慾飛。這難道不是傳説中的扶桑樹嗎?太陽們的棲身之地?那樹頂上怎麽沒有小鳥呢?不是有十個太陽嗎?人家馱著太陽出去工作了呀。
這樣看起來,莫非上古時期天上真有過十個太陽嗎?不好説哦。如果《山海經》中的故事都是後人杜撰出來的話,那存在於在上古時期,甚至連文字都沒有的古蜀國,是怎麽知道句芒神和扶桑樹的呢?
專家們甚至還在三星堆文物中找到了《山海經》中所描述的神獸。比如説,這張著名的縱目面具, 就有專家認為是古蜀人對《三海經》神獸燭龍的崇拜。燭龍「身長萬里」,睜眼是白天,閉眼是黑夜,呼氣是夏天,吸氣便是冬天了。長什麽樣呢?「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專家們認為這個直目就是縱目,也就是這個面具裡眼睛的樣子。
所以從三星堆文物來看,《山海經》中所描述的大量神話,還有各種珍禽異獸,很有可能真的存在過。而《山海經》也反過來佐證了三星堆文化與中原上古文明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不過後世人把《山海經》當作怪談日誌來看,很大一個原因是就是很多書中記錄的東西,在現實環境中找不到相對應的。特別是山脈。如果說人文物種會隨時間變遷,但是山脈在幾千年閒不會有什麽大的變化。可是《山海經》中所描述的山脈,在中華大地上,很多都找不到相對應的。這是怎麽回事呢?
《山海經》中的五大系列山脈
如果我們打開一下思路,拿張世界地圖來對照看看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山海經》中所描述的東西南北中五大系列山脈,很可能不止局限在中國大陸這塊。
其實美國考古學家默茨博士(Henriette Mertz)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注意到這一點了。在她1958年出版的《幾近褪色的記錄》(Pale Ink)這本書中就提到了《山海經 . 東山經》中所能描述的極有可能是美洲大陸的山脈。
默茨博士是怎樣得出這一結論的呢?她用的是我們看起來最笨的一種辦法,就是嚴格按照書裡的指南,書裡説向東300里,就向東走三百里,然後看看有些什麽,是不是符合書中所説。這樣她用這種笨辦法,老老實實地用腳丈量,最後得出了一組驚人的數據:
在《東山經》中的四列山脈中,第一列山脈共12座山,默茨博士以美國懷俄明州卡斯珀(Casper)以西20英里高約5930英尺的一座山峰為起點,一路走下來,最後到達德克薩斯州格蘭德河附近的彈納底峰(Chinati Peak),12座對應的山都能找到。
第二列山脈,起於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赫特山(Hart Mt),止於墨西哥馬薩特蘭城的特涼戈羅峰(Triangulo Peak),共17座山。也與《東山經》第二列山脈相吻合。
第三列山脈是沿太平洋沿岸行走,起於阿拉斯加的懷爾沃德山,止於加州的聖巴巴拉市附近的某座山,共9座山。與《東山經》所列第三條山脈相符。
第四列山脈,起於華盛頓州的雷尼爾山(Mt Rainier),經俄勒岡州到內華達州北部的凱匹托爾峰(Capitol Peak),共8座山,與《東山經》第四列山相吻合。
這一路下來一共走了6000多英里,總誤差僅為107英里,不到2%!大禹是用什麽方法丈量的呢? 用的是神通,還是神器呢?
更令人驚歎的是,不但山脈、河流,而且連動物都記錄得分毫不差。比如説,《東山經》中記載著一種動物「其狀如菟,而鳥類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犰狳。」大概意思就是在東山山脈中,生活著一種動物,體型像兔子,有像鳥一樣的長喙,圓眼睛細長的尾巴,看見人就閉目裝死。這種動物和北美犰狳驚人的相似。
咱來看張北美犰狳的相片,是不是就長得那樣?兔子耳朵尖尖嘴,小圓眼睛長尾巴。甚至北美犰狳遇到敵人就會蜷縮為一團的習性這裡都記得一清二楚。而犰狳這種動物只生活在中南美洲和美國南部地區。住在千里之外的大禹又沒來過,是怎麽知道的呢?
所以呀,這種種跡象表明,大禹或者我們更早期的祖先們很可能到過北美洲而且實地勘察過的。而且他們所勘察過的地方,很可能不止北美洲,或許,有著更廣泛的面積。
為什麽這麽説呢?因為在山經最後的跋中,也就是總結部分,有這樣一句話:「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所以這5篇山經,《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和《中山經》,也稱為《五藏山經》。而大禹所勘探過的這五藏呢,最近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很可能指的是地球的五臟。地球能像人一樣有五臟六腑?可能嗎?不急,先讓我們來看幾張地圖。
這一張是南極地圖,您看,像不像大腦的樣子?人體五臟心、肝、脾、肺、腎,最靠近大腦的那個是什麽?心臟。離南極最近的大陸是什麽?澳洲。那您看一下,這張澳洲地圖跟旁邊這張心臟的圖片,是不是挺相似的?
心臟兩邊是什麽?肺。澳洲兩邊呢?非洲和南美洲。那咱再來看這兩張非洲和南美洲地圖。科學界一直疑惑,南美洲和非洲相距遙遠,也從來沒有連在一起過,卻為什麽如此相像?現在我們找到原因了,因為,它們是同一種器官,左右相對的肺葉啊。
肺的下面是什麽?肝。那非洲往北呢?歐亞大陸。那咱來看一下這塊歐亞大陸板塊,跟旁邊這張肝臟的照片是不是很像?而且南亞次大陸則為肝臟下的膽囊,烏拉爾山脈則是分割左右肝葉並使肝臟位置固定的韌帶。
跟歐亞大陸隔海相望的是北美洲。而肝的另一邊呢?是脾臟。所以這塊北美大陸所對應的呢,就是脾。在人體的結構上,脾和腎是相連接的器官。所以這緊挨著北美洲的格林蘭島啊,就是地球的腎。
看完這些圖片後,您覺得怎麽樣?是不是很神奇呢?現在《東山經》中所描述的山脈已經都在北美洲找到了,那麽這就證實《山海經》不是一本奇談怪論的雜書,而是實實在在的一本上古史書,那麽,書中所記錄的那些上古時代的事情,像女媧造人,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啊,很可能就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的歷史。
而當年大禹治水足跡所踏之處,很可能是五大洲,四大洋。不要問我這是怎麽做到的,因為我也不知道。但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們猜不中那個過程,但是卻可以看到結局,是吧?現在《東山經》對應的山脈已經在北美找到了,或許某一天,歐洲的某位學者也可以找到《西山經》中的山脈?也或許,在世界上的某個角落沉睡很久的某些物品會在某一天重見天日,幫我們揭開謎底?就像是三星堆的那棵青銅樹?
好了,今天關於三星堆和《山海經》的故事就講到這裡。
最後,扶搖來給大家介紹一個小遊戲。這八座山峰是默茨博士根據《山海經》辨認出來的東四經山脈,都位於美國境內。而山峰之間標出來的方向指南呢,來自於《山海經》。您可以在Google地圖上找找這些山峰,看看它們之間的距離是否真與《山海經》所講的一致。古代里數與英里的換算是3里= 1英里。您用Google地圖「測量距離」的功能,簡單點兩下就可以測出兩個山峰之間的距離了。
扶搖試著玩了一下,測出來從第一座山峰雷尼爾山到第二座山峰胡德山的直線距離是91.17英里,換算成古里數是274里。而胡德山也剛好處在雷尼爾山的正南方,跟《山海經》「南三百里」的指南基本相符。第三座山也是在第二座山正南方,距離是105.99英里,也就是318里,與「南三百二十里」的指南幾乎一致。
這一段山脈根據《山海經》共長573英里,默茨博士當年用腳丈量,全程走下來是570英里,誤差只有3英里。您的測試結果會是什麽呢?
我們會把這張指南表放在留言區。希望大家玩得開心。有什麽好的發現,歡迎留言。
【未解之謎】節目組製作
歡迎訂閱Youmaker頻道:https://www.youmaker.com/c/UnsolvedMystery
訂閱頻道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訂閱未解之謎Telegram群組:https://t.me/wjzmchannel
責任編輯:李維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