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長城以北的塞外之地,深藍的天空下,廣闊的草原上,近處風吹草低,遠處雄鷹飛翔。突然,一聲馬兒奔馳而來的長嘯打破大草原的寧靜,蒙古騎手現身地平線。
漸行漸近的蒙古草原上,一個個白色蒙古包帳篷映入眼簾。只見一位身著皮草的年輕女子款款走出帳篷,她頭頂一碗熱騰騰的奶茶,遞給遠道而來的賓客,奶茶隨即被一飲而盡。這就是蒙古人傳統的熱情待客的方式。
這是神韻作品發布的一首經典交響樂《頂碗舞》描繪的優美畫面,相信如果你去大草原,途經蒙古包前,也一定會停下腳步,加入一場賓至如歸的歡歌宴舞。
點擊觀看預告片:2017神韻交響樂《頂碗舞》
一碗蒙古奶茶的熱情
我們印象中那一望無垠的廣闊草原,水草豐美、牛羊遍地,總是美得令人窒息,但實際上,草原上也充滿危機和挑戰。在雨水稀少的季節,河流乾涸,樹木凋零,青草枯萎,野生動物失去庇護之所。夏季之乾燥,時時有野火威脅;冬夜之寒冷,人們要忍受零下幾十度的漫漫長夜。
在這循環往復的環境中,蒙古人如何走過那一千多年的歲月?我們也許可以從低矮健碩的蒙古馬、成群的綿羊,這些陪伴蒙古人千年的動物身上找到答案。
蒙古人在不斷遷徙中,依靠牛羊為生。渴了喝牛奶,餓了吃羊肉,冷了穿羊皮大衣。沒有其它的選擇,這就是他們所擁有的一切。
廣袤的草原上,人與天很近,蒙古人必須互相倚偎、和睦相處才能生存。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在今天,一個蒙古包的陌生訪客,無需通名報姓,也會體驗到千年不變的熱情好客 :先喝一碗主人親手遞上的奶茶,品味那經過鹽分調合過的飽含熱情的味道。
《頂碗舞》——蒙古人的生活寫照
神韻2017年出品的交響樂《頂碗舞》由D.F.作曲,淨弦配器。現在,讓這首經典交響樂帶你走進一望無際的草原——蒙古人的故鄉,去細細品味蒙古人的遊牧文化。
《頂碗舞》的開端,以弦樂鋪設一段沉穩的背景,木管樂器奏出金鷹翱翔天空時的鳴叫。
隨後空靈的樂音,展現出蒙古長調民歌的旋律,這種旋律以拉長的音調,描繪天地間開闊的意境,悠長而舒緩,表現蒙古人的瀟灑、勇敢、熱情和無拘無束。
在這一節段,神韻交響樂以二胡和大提琴來模仿蒙古歌手這種直抒胸臆的長歌吟唱,以及為他伴奏的馬頭琴的旋律。馬頭琴是蒙古所特有的樂器,但並非用真馬頭做的,只是形狀像馬頭而已。
頂碗舞旋律開始,女人們從蒙古包裡走出來,張開雙臂, 旋轉的舞姿優雅有力。她們身著傳統的蒙古服飾,頭頂一碗奶茶,迎著草原之風,臉上洋溢著明亮的熱情,招待遠方的來客。
蒙古女子舞步輕盈,常以抖肩、翻腕等動作來表現自己的熱情奔放,神韻交響樂以中國樂器二胡加上中提琴、以及歡快的木魚聲,打造明快的節奏,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這一特點。
接下來,琴弦和木魚上飛出奔騰的旋律,嘹亮的小號奏響了蒙古人舉行馬術比賽的場面。馬是蒙古人生命的活力所在。射箭、格鬥和馬背上的雜技,只是每個蒙古人技能中的一小部分。這是一段華麗的樂章,好比小號獨奏中表現煙花的絢麗多彩。這是大草原上的天籟之音,情與景相交融、天與人合而為一。
聆聽至此,你會突然明白,正是蒙古草原上的寒冷、荒涼、無情,造就了蒙古人的堅韌不拔和對生活的熱愛。
在空曠的大草原上,一個遊牧的家庭,需要花上幾天時間才能見到另一個家庭,那種遊牧的日子,見到的每一個笑臉都是珍貴的。
蒙古人的無畏、樂觀、熱情,倚重上蒼的傳統生活與文化,世世代代,千年傳承。他們的傳統也提醒著我們,有時你必須在惡劣的環境中與自然共處,而不是改變它。
聆聽神韻交響樂《頂碗舞》,你也會體驗到:沒有什麼能比得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蒙古奶茶更能增加你戰勝困難的勇氣。
完整影片:https://ept.ms/MongolianBowls
歡迎了解更多: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enyunworks/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henYunZuoPin
推特:https://twitter.com/sycreations_ch
責任編輯:李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