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金融三業對中曝險驟減 學者:極端清零促債務違約風險遽增

人氣: 6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3年01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侯駿霖台灣台北報導)金管會公布金融三業對中國曝險狀況,2022年前三季為1兆3,490億元,較2021年同期減少3,390億元、衰退20%,顯示金融業為分散風險而大舉降低對中曝險。學者認為,中共極端清零政策不但造成許多城市實施封控,也影響到企業生產與消費,由於債務違約風險升溫,金融機構比較不敢把錢放貸給中國企業。

銀行業對中國曝險最高

根據金管會統計,銀行業對中國曝險是三業最高,並創下該項統計以來的新低,2022年前三季對中國的授信8,186億元、投資3,005億元、資金拆存678億元,合計總曝險1兆1,869億元,年減2,340億元或16.5%。

至於證券商對中國曝險100.23億元、期貨商2.51億元,投信自有資金投資26.89億元,合計為129.63億元,占淨值比重為1.97%;若相比去年同期,僅券商對中國曝險有變化,年減14.23億元,期貨及投信持有中國曝險並未變動。

保險業2022年前三季對中國投資金額為1,491億元,占保險可運用資金僅0.5%;其中,壽險業1,485億元、年減四成,產險業5.6億元、年減65%,臺灣保險業對中國市場也明顯縮手。

中國債務違約風險高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對《大紀元時報》表示,中國去年受疫情影響、堅持清零,這些措施讓企業生產與消費造成困難,中國經濟表現不理想對於金融機構而言,認為債務違約風險將會增加,因此減少對中國企業的放款。

吳大任說,另一項可能原因是全球經濟情況的不確定性越高,無論是終端消費需求、企業投資需求,以及借貸情況都會下滑。銀行主要是以放款為主,而保險業的中國曝險很可能是債券等投資項目,尤其中國房地產銷售狀況不佳,這些中國建商發行公司債都有很高的財務風險,甚至有一些已經爆雷,所以保險業出清對中國的債券投資,曝險就會大幅下降。

金融業紛紛從中國退場

景文科大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告訴《大紀元時報》,台灣金融業從1970至1990年代,大家投資中國的槓桿都很大,一旦槓桿操作過大,風險控管能力就會變弱,但過去經濟蓬勃發展,這些潛在不良放款雖然很多,還款壓力卻沒那麼大,而中國現在卻面臨著金融緊縮的惡性循環。

由於不良放款需要很快速的資金周轉,章定煊認為,目前全球景氣下行,「對金融體系來說,不良債權就變得非常的毒」。金融機構都要符合當地監管法令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巴賽爾協定,因此對於中國曝險太高、風險權重過大時,金融業就必須減持。

聚焦避險題材及美國升息

章定煊表示,景氣好的時候,金融業可能會投資有未來展望的股票,「但原本很炫的虛擬貨幣、元宇宙、太空計畫等題材,根本純粹燒錢」,金融業現階段以避險題材進行投資,目前轉向投資現金流較高的企業來減少風險,例如公用事業的現金流就很豐沛。

此外,吳大任也指出,美國聯準會去年升息17碼,2022年12月升息2碼、速度有所放緩,預計2023年升息幅度可能變成連續1碼的緩升;由於殖利率與債券價格呈現反比,如果2023年下半年美國開始降息,債券價格就可以上升,金融業投資的美國公債有機會開始獲利,但仍取決於美國貨幣政策後續狀況。◇

責任編輯:曉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