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結合無人艦隊 中美海軍的較量

人氣 5991

【大紀元2023年04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岑心採訪報導)美中兩國在人工智能與無人自主艦隊競爭白熱化。美國海軍已有多艘無人水面艦艇準備服役,中共則加速軍民兩用無人船艦研發。專家指出,美國高端芯片禁售令與中共AI系統的決策機制,限制了中共軍隊智能化發展。

美國海軍無人水面船艦 即將服役

美國國防和安全問題作家凱爾∙溝上(Kyle Mizokami)4月14日撰文說,美國海軍預測未來航空母艦的艦載機聯隊,可能多達60%會由無人機組成,這讓艦載機隊成本較低,執行任務時,能夠減少傷亡。

文中提到,由人工智能驅動的無人機,目前還存在著不確定性,例如,軟件錯誤是否會導致AI取消任務?在AI的自主運作下,能否做出正確的決定?這些都是海軍以前從來沒有面對過的問題,如果能夠解決,收穫將是巨大的。

曾任職於中華民國國防部戰略規劃司、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翟文中告訴大紀元,隨著遠程感測器與超音速反艦導彈技術的進步,許多濱海國家擁有強大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空間,如中共和俄羅斯,這就使得美國海軍不得不重新思考作戰構想與兵力編組。

「美國海軍發展無人艦艇,分為水面和水下兩種,目的是因應中共快速增長的艦艇數量,一旦介入到亞太軍事衝突時,無人載具可以到危險地區執行任務,又能達到零傷亡,因此無人載具是目前最夯的話題。」他說。

翟文中介紹,中國大陸也有發展水上無人艇,但是不如美軍有一定數量的艦艇已經完成自主航行、參與演習、協同作戰驗證,達到可以服勤的階段,「中國大陸原則上是在起步階段」。

美國第5艦隊第59特遣部隊無人水面艦艇。2021年10月26,在巴林水域航行。(MAZEN MAHDI/AFP via Getty Images)

一年半前,美國海軍第五艦隊成立「第59特遣部隊」,將人工智能及無人作戰裝備結合運用,目標在今年6月能操作100艘無人水面船艦。

去年7月,由26國參與的環太平洋軍演中,美軍派出無人反潛艦「海獵號」、「海鷹號」,以及大型無人水面艦「遊騎兵號」、「牧羊人號」,參與演訓。

QUAD「印太海域意識夥伴關係」劍指中共

印度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海事政策倡議負責人阿比吉特·辛格(Abhijit Singh)2月撰文提到,遠端遙控的水下無人機,能使海上行動延伸到對手的區域拒止空間,但目前仍存在著建置成本過高、水下導航等困難。他建議,印度海軍或與美軍和其它志同道合的夥伴國家合作,擴大水下「海域意識」的視野。

近年來,海域意識(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 MDA)成為海事用語中的重要詞彙。去年5月23日,在東京舉行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領導人峰會,宣布「印太海域意識夥伴關係」(IPMDA),包括利用衛星技術將位於印度、新加坡和太平洋的監測中心連接起來,監控非法捕魚和非法海上行動,即便船舶關閉應答器也能追踪到。

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資深研究員庫伯(Zack Cooper)曾撰文指出,中共海上民兵在南海的非法活動破壞了地區安全,亦是IPMDA防範的目標之一。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一逵(楊一逵提供)

台灣國防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一逵4月21日告訴大紀元,印太各國面臨著威權勢力的威脅,「我覺得四方安全對話倡議的『海域意識』,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在商業上可以民用,增加商業海事的安全性,防止中共民兵船隻惡意集結,也具有軍事安全層面的作用,只是目前軍事層面的披露有限。」

隸屬於「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簡稱「南方海洋實驗室」)的中共首艘無人機母艦「珠海雲」,今年1月正式交付使用,該艦號稱由人工智能驅動,可以搭載數十台海上、空中、水下無人載具。

楊一逵表示,中共近年來研發各種海上無人載具,海測船、科考船全球範圍收集數據,引起各方注意,「我認為它是全方位地在搜集,連結北斗衛星、監測衛星、低軌衛星,遠望號在全球跑,可能就是用於搜集數據,建構未來戰爭的場景,其中也包含台海戰爭。」

中共「軍民兩用」仿照美國 但本質不同

3月27日,「南方海洋實驗室」宣布與騰訊合作,雙方將推動數字孿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海洋領域探索研究。

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4月18日告訴大紀元,中國大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基本上是由國家科研體系操盤,但以民間開發為主,也就是仿照美國軍備體系,以民用技術支持發展軍備產品。

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張競提供)

「近年來大陸軍方的科研單位,取用民用技術的能力也在增強。民間希望發展一些技術,既能幫公家做研究,研究結果可以作為民用,創造商業收入,然後在軍事上也可以應用。」

張競說,以水上無人載具而言,民用無人船的發展更快,「新聞上的報導,並不代表它整個研發面向,它可能有100個企業在搞無人船,其中一個用在軍用上,受到了關注,但是它整個基底來自於民用的方向。」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民用無人船艇市場規模約3.3億元(人民幣),占總行業市場的53.8%,軍用占比46.2%,預計2023年,中國民用無人船艇市場規模32.2億。

台灣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表示,中共的「軍民融合」與西方國家的軍民技術合作不同。

「其它國家的結合軍民科技有一些節度,不會無限地投資在軍事上面,以滿足防衛需求為主,同時可以帶動經濟為主。可是在中共威權體制下,軍事發展是侵略型的,不是防衛型的,這種帶動經濟的效益可能就會失去平衡。」

關於人工智能在具殺傷性決策上的辯論

在剛剛結束的美國海軍年度海空會議上,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吉爾戴上將(Mike Gilday)宣布對人工智能軟件和AI戰艦增加投資的同時,建立對人工智能系統的「信任」,以及人工智能也「必須服從」,成了多維度的焦點。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中央社)

蘇紫雲4月23日告訴大紀元,一直以來,人類對於AI的應用存在著辯論,民主社會探討的是AI的應用要有倫理,避免衝擊到人類的文明。

「早在2008年,包括Google、Facebook、微軟的工程師,都抗拒在AI技術方面與美國國防部合作,爭議的問題在於AI可不可以取代人類去執行殺戮的指令?如果發現敵人的時候,AI能否自主定義是不是敵人?」

但對於中共而言,是另一侷限。蘇紫雲解釋,「中共要求AI必須服從社會主義,人工智能將變成人工智障,在這種情況下,中共培養的AI,可以叫做中國特色的人工智能,限制了AI的總體發展,也就是天花板效應。」

時政評論員李林一告訴大紀元,中共目前的決策體制對於AI在飛機、船艦上的應用造成了阻礙。舉例來說,現在習近平把所有權力都收在手中,大事小事都是他來做決定,人工智能其實只能是一個輔助的決策工具,「假如中美在南海,雙方無人艦船有了遭遇戰,中共層層上報的結果,這一大圈轉下來,那最後的結果會慘不忍睹。」

蘇紫雲表示,西方文明著重的是AI要有明確的授權,才可以執行一些殺傷性任務,最後一個按鈕還是要人類來決定,中共可能在其中每一層都要由指揮機構來決定,所以就受到一些局限。

美國芯片禁令 削弱中共AI核心算力

隨著美中人工智能競爭加劇,美國軍事評論網站「War on the Rocks」去年5月刊登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研究助理亞歷克斯·斯蒂芬森(Alex. Stephenson)等人的文章建議,美國要想在美中戰爭中取勝,必須提升各軍種間的聯合作戰能力,同時削弱和對抗中共不斷發展的人工智能系統。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翟文中告訴大紀元,美軍近年來發展「網絡中心戰」(NCW)的概念越來越完備,包括跨軍種共享情資,再加上AI應用,縮短決策時間。

「美國禁止高速運算AI芯片賣給中國後,將使得中國大陸(中共)軍事現代化遇到困難。在遇到資料量大時,雖然沒有高速運算芯片也可以處理,但在戰場上,對手比你快10秒,你就是挨打。」翟文中說。

蘇紫雲表示,圖形芯片(GPU)是AI運算力的核心,美國政府限制Nvidia、AMD出售最先進芯片給中國後,「中共AI發展很快會遇到瓶頸,可以想見未來它軍用的無人載具,如果要做到同樣性能,可能就得搭載較為笨重的航電儀器。」◇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生成式人工智能 將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
沈舟:習近平提要求 戳破中共海軍真實戰力
德外長:台海軍事升級 對全球都是可怕局面
中國多家AI獨角獸業績虧損 皆入美國制裁名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