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楔子——生活經濟

人氣 282

【大紀元2023年09月03日訊】說也奇怪,一談到「經濟」,一般人總是退避三舍,認為它是一種「專業」,是專家才懂的事,於是遇到「經濟問題」,就認為是專家和政府的事務,而要求政府「救經濟」、「拚經濟」就成為習慣,殊不知經濟是每一個人的事,大家彼此分工合作,各盡己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能讓經濟順利運作,人人都能過平順的生活。之所以會有這種錯誤的認知,基本觀念的缺乏及誤導是主因,有必要予以導正,讓「生活經濟」回到每個人的身上。

既然降生為「人」,「生老病死」就是必經之事,而「生年不滿百」,但有下一代,於是「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人有日常「生活」,有數十年的「生命」,那麼,「生活的目的」何在?「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在不算久遠前的年代,臺灣曾流傳著「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這兩句話妥適的詮釋「人生」,也道出了「永續發展」的真義。不過,當今世人「自私自利」,多在增進自己的生活,甚至還剝奪、戕害他人,遑論「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而「少子女化」、「老化」所顯示的「不婚不生不育」現象,又怎可能會有「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呢?因此,是有必要將「正確的生活經濟」說清楚、講明白。

人呱呱落地就意識到要到人間「受苦」,於是傷心哭泣,一落地就要吸奶維生,此後衣、食、住、行、育、樂過一生,這些都是「消費行為」,所以每個人都是「消費者」。而滿足消費的各種東西都非天上掉下來的,都需經由「生產」而來,每個人都「直接」或「間接」投入生產行列,所以人人也都是「生產者」。人人來自「家庭」,因而「家計單位」是消費的基本單位。當今早已脫離自給自足,進入「市場經濟」、「商品經濟」時代,「廠商」是最基本的生產單位。所以,我們可以簡單的將現代生活經濟繪成如下的「經濟循環示意圖」:

圖1中,廠商(F)和家計單位(H)分別代表生產單位和消費單位,都是「人」組成的,上下兩個關係圖分別代表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的簡單供需圖,內圈的箭頭指向是產品和生產要素的流向,而外圈則是收入、支出以貨幣表示的流向。現代人的生活,可說經由市場的運作來完成的,而市場的主人就是千千萬萬無數的「個人」,本書以31章來詮釋這種生活經濟。

第一章描述經濟學的誕生及進一步詮釋生活經濟循環。

第二章簡述學習經濟學的用途。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說明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原則: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和理性自利。第五章剖析供需原理這個經濟學的靈魂。

第六章凸顯「誠信」在市場經濟的重要性。

第七章簡述貨幣或金錢的本質——交易媒介。

第八章詮釋「競爭」的真義。

第九章將「價格」的威力作扼要解析。第十章到十八章將婚姻、生育、健康、友誼、慈善行為、山難、排隊、「放生」,以及漢堡訂價等日常生活中慣常行為作經濟分析。

第十九到二十三章則分別就當前四種最常見的「市場失靈」現象作明確性剖析。

第二十四到三十章則澄清總體經濟和經濟成長,以及政府角色的迷思。

最後一章歸結生活經濟應返回亞當.史密斯的世界。

(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责任编辑:朱颖

相關新聞
蘇格拉底談生命的意義
吳惠林:今天的世界更需要亞當·史密斯
學者:中國瀕臨殭屍經濟
吳惠林:經濟的幸福力—新生活經濟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