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人類基因其實並非生命的藍圖

人氣 1523

【大紀元2024年03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林達編譯報導)自從人類基因組首次測序成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基因是生命的藍圖;但專家們現在認為,現實要複雜得多、也更美麗得多。

英國科普作家菲利普‧鮑爾(Phillip Ball)在一本名為《生命如何運作:新生物學用戶指南》(How Life Works: A User’s Guide to the New Biology)的新書中寫道,基因被認為是生命機器中堅不可摧的齒輪,而這一現代概念其實與遺傳學家多年研究後得到的認知並不相符:生命是一個複雜的謎團,編碼它的基因就是這個謎團的神秘而混亂的工具。

在《自然》(Nature)雜誌2月5日發表的對該書的評論中,英國生物學家丹尼斯‧諾布爾(Denis Noble)引用了其科學作家同事的話說,將生命比作機器的概念是一個「懶惰的比喻」。新書作者鮑爾碰巧是《自然》雜誌的長期編輯。

相反,正如兩位作者所斷言的那樣,基因的工作方式存在很多「模糊性和不精確性」。例如,科學家們現在相信,蛋白質的世界中有高達70%可能是無序的,這意味著它們以多樣化且令人驚訝的方式發揮作用,甚至經常難倒科學家。蛋白質的基本成分氨基酸也構成了DNA雙螺旋機構的階梯。

鮑爾堅持認為,這種無序性使蛋白質成為「多功能溝通者」,但也使其在將基因當作生命「藍圖」這樣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中變得捉摸不定。

諾布爾舉了一個例子:人體中有近 300 個基因與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風險相關,這不禁讓人懷疑,精神疾病是否真的與遺傳風險這個簡單化的概念相關。因此,人們會回到先天與後天的爭論(nature versus nurture argument),即到底是先天條件還是後天環境導致了精神疾病。從母親的飲食到是否生活在污染嚴重的地區,這些都是導致精神分裂症的環境風險因素,你開始看到基因表達並不是一個簡單粗暴、一成不變的開關。

兩位作家都認為,不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對生物學的看法。相反,科學家需要幫助公眾理解,基因並不是「非此即彼」的概念,而是構成變幻莫測的生命的組成部分。

最終,正如諾布爾引用鮑爾的話那樣,「我們正處於對生命如何運作進行深刻反思的開端。」 ◇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科學家首次發現銀河系外具強大磁場的恆星
為何iPhone從飛機掉落完好 從檯面摔下會壞
英特爾季財報展望令人失望 盤後大跌逾8%
哈勃望遠鏡拍壯觀小啞鈴星雲 賀升空34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