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波蘭新聞界的丑聞

曹長青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7日訊】最近波蘭新聞界出現了重大行賄丑聞,涉及此案的都是華沙鼎鼎大名的人物,有全國知名電影導演、最有影響力的報紙總編輯,以及波蘭政府總理。它好比是中國的電影導演張藝謀、《人民日報》總編輯、以及朱鎔基三人合伙行賄,可以想見它在波蘭的震動有多大。

在東歐和俄國的共產政權全部垮台之後,不僅那裡有了民主選舉,而且有了新聞自由,民辦報紙和電視等,可謂雨後春筍,不僅大量出現,而且成為了主流媒體。《紐約時報》曾發表過一篇題為“病態的東歐新聞”的社論,對東歐各國的報紙,包括俄國報紙的非專業化傾向進行了尖銳批評;同時指出,只有兩張東歐的報紙是出色的,一張是捷克的《布拉格敬報》(Respekt),另一張是波蘭的《新聞報》(Gazeta)。

1996年,我曾在波蘭《新聞報》的華沙總部大樓,採訪了該報副總編輯培斯維奇(Piotr Pacewicz),得知波蘭《新聞報》的全名是《Gazeta Wyborcza》,直譯為《選舉期間的新聞》,它是在1989年6月波蘭全國大選期間正式公開發行的。在這之前,它是一張地下周報,1982年由10名持不同政見的知識份子創辦,秘密發行。現在《新聞報》主要編輯記者都是前持不同政見者,是當年辦地下報紙的主力。

該報總編輯米尼奇克(Adam Michnik)是個傳奇人物,他曾是“波蘭團結工會”領導人瓦文薩的朋友,瓦文薩領導波蘭人反抗共產主義時,米尼奇克曾領導一個由著名知識份子組成的委員會(KOR),為瓦文薩這位工人出身的異議領袖出謀劃策,為此他蹲過六年監獄。波蘭共產政權最後被推翻,和波蘭這種知識份子與工人兩種力量緊密結合有直接的關係。米尼奇克曾被稱為“波蘭的哈維爾”。

波蘭結束了共產党統治之後,立即出現各種民營報紙、電視等媒體。但由於米尼奇克主編的《新聞報》的這種特殊背景,它迅速成為波蘭最大的報紙,平日發行40萬份,周末約150萬份。波蘭人口4千萬,等於平均每百人擁有一份這張報紙,這個比例超過美國任何一家大報,因為美國發行最大的兩家報紙《華爾街日報》和《今日美國報》才各是190多萬份。總編輯米尼奇克每星期都在該報上發表一篇政治評論,對於塑造後共產時代波蘭知識界的輿論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他也被譽為“波蘭的路德”。

在波蘭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發行量居首的《新聞報》自然有大量廣告和收入。在有了經濟實力之後,米尼奇克所屬的《新聞報》集團想收購華沙一家電視台。但這個想法被波蘭國會中的部份議員阻撓,他們擔心《新聞報》已對波蘭,尤其知識界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如果這家報紙同時再擁有電視頻道,那么左右輿論的可能太大,因而波蘭國會不予通過允許他們收購電視的法律。

去年六月,波蘭非常著名的電影藝術家廬.賴文(Lew Rywin)為此事進行運籌,他到《新聞報》集團的女總裁那裡游說,提出,如果《新聞報》集團肯拿出一千七百五十萬美元給現任波蘭總理米勒(Leszek Miller)的話,這位總理會在國會運作,使之通過議案,允許《新聞報》收購那家電視台,並特別強調,這筆錢只是他們收購電視之後收入的5%,明示這是一筆值得做的“交易”。對顯然是要求行賄的企圖,《新聞報》集團女總裁一口回絕。隨後這位女總裁給米尼奇克打了電話,告知此事。米尼奇克不相信這會是他的好朋友、總理米勒所為,立即給米勒打去電話,對方說沒有這事。

後來米尼奇克又把這位著名導演邀到自己的辦公室,假裝對這個交易有興趣,結果賴文再次提出這個交易,並保證如果《新聞報》肯出這筆錢,總理米勒一定說到做到,讓《新聞報》如願以償,得到那個電視頻道。精明的米尼奇克把這番談話全部悄悄地做了錄音。當天晚上,波蘭總理米勒單獨宴請了賴文和米尼奇克這兩個朋友。

對於這樣一個政治大丑聞,《新聞報》一直壓著沒有報道,足足扣了六個月,去年底在外界有了風聲之後,《新聞報》才把它曝光,一下引起波蘭輿論大嘩,並被國際媒體報道,連美國《紐約時報》也刊發專文,報道和評論這個事件。《紐約時報》認為,米尼奇克這樣處理新聞是有問題的,這么大的政治丑聞被壓了這么長時間不予公開報道,違背新聞原則。知情人分析說,這主要因為米尼奇克是總理米勒的朋友,他為了私情,犧牲了新聞獨立和監督的原則。

這件事之所以在波蘭引起轟動,不僅涉及到現任波蘭總理這樣的政治權力人物,而且當事人包括米尼奇克這樣的前持不同政見者、波蘭知識界名人,以及那位電影導演賴文。賴文不僅在波蘭,在整個東歐都是非常出名的,他是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辛德勒的名單”的共同制片人,也是今年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鋼琴家”的共同制片人,在波蘭可謂家喻戶曉。這樣兩個波蘭知識界名角,再加上波蘭總理這樣的政治明星,可想而知,這件丑聞的震憾和沖擊力。

波蘭結束共產專制之後,瓦文薩當了一屆總統就被選下台。接任他的總統亞歷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Aleksander Kwasniewski)比瓦文薩還反共,在競選時就宣稱“共產主義時代已經死亡並被埋葬”,並非常親美,和美國總統布什私人關係密切。去年七月以來,克瓦希涅夫斯基兩次訪問美國,他是唯一的歐洲國家元首在華盛頓得到布什總統設“國宴”招待。這位非常親美的波蘭總統,和波蘭現任左派總理米勒政見不同,關係不睦。

米尼奇克雖然有在共產專制下持不同政見者經歷,但在基本理念上仍是一個西方左派,強調社會平等(而不是自由),傾向歐洲的福利社會主義。即使在反抗波蘭共產制度時,有人問到米尼奇克當時領導的支持工人運動的知識份子組織KOR是左派還是右派時,他為了不失去西方反共右翼勢力的支持,借用朋友的話搪塞說,“我們不是來自左派或右派的陣營,我們來自集中營。”

在米尼奇克獲得了波蘭新聞監督“第四權”的掌舵人位置後,為了他的左派理念,為了他的同一個意識形態陣營的左派總理朋友的利益和私情,結果做出了違背新聞原則的蠢事。現在連他自己也痛悔“我蠢死了,壓了這個報道。”但他不承認是為了和左派總理的私情,而是強調是為了波蘭國家利益,說“歐盟”當時要討論波蘭入盟,如果刊出這樣的政治丑聞,會影響波蘭入會。但這個理由好像並不被人們接受,尤其從《紐約時報》的報道和評論來看,更沒有被他的美國新聞同行們接受。波蘭第二大報《Rzeczpospolita》的副總編輯斯科任斯基(Jan Skorzynski)說,“我真的弄不懂《新聞報》和米尼奇克,你既然做了錄音,就應該發表出來嘛。”因為按照新聞規律,知道這么大的丑聞,應該馬上報道。

從波蘭新聞界的這個丑聞可以得出這樣的教訓﹕

第一,新聞記者必須堅持自己的界限,不能去直接參與(玩)政治,而應該始終堅持新聞的獨立性,以及監督政治人物的第四權職責,不可角色混亂。米尼奇克在波蘭共產政權垮台之後,在瓦文薩當選總統時,曾直接參與政治,當選了一屆國會議員,後來退出專心辦報。這次明顯是他“越線”,卷到政治權鬥和利益之中。

第二,新聞人員不能為私情和意識形態而犧牲新聞原則。米尼奇克所以陷入丑聞,不僅因為總理是他的朋友,而且更因為他們同屬左派,在意識形態上是政治盟友。《紐約時報》對此評論說,在瓦文薩領導“團結工會”反抗共產主義時代,米尼奇克和他主編的地下報紙《新聞報》廣被視為“波蘭的良心”,但這個丑聞顯示,“《新聞報》和波蘭都已發生了變化”。

第三,藝術家去玩政治、行賄,結果會身敗名裂。雖然賴文是“辛德勒的名單” 和“鋼琴家”這兩部知名電影的共同制片人,在波蘭的名氣比張藝謀在中國還大,但這個丑聞使他名望掃地、無地自容。當得知《新聞報》要刊出這件丑聞時,他對總理米勒說,“殺了我,槍斃了我,或讓我自殺”。他已感到沒臉再活下去了。而對波蘭總理米勒涉嫌勒索,國會已組織獨立委員會專案調查。

波蘭新聞界的這次丑聞表明,對於前共產國家的新聞界來說,堅持新聞原則,堅守記者的職業操守,成為更具專業性的第四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2003年2月25日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智庫討論香港基本法23條
林保華:港府官員求籤 香港運程「浪打頭」
明報指基本法二十三條對言論自由威脅猶在
23條立法損人權新聞自由 異見團體受壓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