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淳亮:陳水扁總統雙十講話評析

包淳亮

標籤:

【大紀元11月13日訊】一如預期,10月10日陳水扁總統發表文告之後,引起諸如“了無新意”或“選舉語言”之類的批評。不過相對來說,也有不少民進黨內的才俊之士,認為陳總統真的準備要處理兩岸問題了。

善意非“奸巧”可以解釋

分析阿扁總統的講話,不妨先從一些否定其善意的批評著手。例如有人從國際局勢出發,指出現在美國仍在伊拉克駐軍10萬,反恐形勢尚未全然有利,美、中關係基本穩定,因此陳總統不得不尋求兩岸的和緩。不過“9.11”之後,美、中和緩多年,那麼為何阿扁現在才要和緩、而過去卻尋求衝突?

也有人認為,阿扁雙十講話乃是配合美國大選而演出;不過,布希與凱瑞的幾場辯論尚且不曾提及台海問題,阿扁總統倒迫不及待地釋放和緩的消息,以配合演出;因此這種推論,似乎並不充分。

還有不少人認為,阿扁不是為了美國選舉,而是為了年底立委選舉。不過現在看來,年底立委選舉的焦點乃在軍購與“3.19”的真相,而非兩岸關係;何況在當前的選民結構下,阿扁的和緩善意,既未能保證爭得中間選票,且須擔負台聯黨挖牆腳的風險。由此看來,選舉考量,並不能充分解釋阿扁的意圖。

又或者將阿扁的和緩言論,視為破壞“語言真實性”的“奸巧”之舉,指其雙十講話根本即非善意。但如此誅心之論,既不能解釋“以92香港會談為基礎”的底蘊,且這種攻訐本身,也就放棄了探求真意、嘗試溝通的努力。

兩岸應務實而非情緒地面對歧見

也許阿扁總統的兩岸政策,在過去4年多時間,確實令人感到撲朔迷離,或者根本上就是進兩步退一步地向台獨邁進。不過如果先拋開兩岸的歷史糾葛,把兩岸關係當成兩國關係看待,那麼當人們提到“中美關係”或“中日關係”由於雙方貿易的急劇擴大,而在表面的言詞衝突之外,鋪墊了厚實的安全基礎;那麼,當我們把眼光轉回兩岸,不也可以發現同樣的戲碼,正以相對來說更大的規模、出現在大陸與臺灣之間?

進一步言,兩岸問題之難解,與雙方近代歷史中的歧異頗有關係。許多主張台獨者對日本殖民政權的留戀,恐怕已經超過中國人可以包容忍耐的程度。不過執政陣營中負責兩岸事務的邱義仁、蔡英文、陳忠信,何時曾顯示出對日本的奴顏屈膝?又何曾用情緒性言詞譏諷大陸,或將獨立指為“出埃及”一般的使命?倘若不曾,那麼兩岸情緒性的對立應當降低。因此讓我們先拋開口舌之爭,看看阿扁總統任內4年,兩岸關係的進展。

兩岸實質關係仍在持續發展

事實是,被視為台獨的民進黨,在過去4年多的執政期間內,不僅已以小三通、以及有限度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擴大了兩岸人員往來的幅度,而且臺灣對大陸的出口,更已占總額的4成之多。相對來說,李登輝卸任時的兩岸貿易規模,還不到今日之半。也許民進黨有個“台獨黨綱”,但是在阿扁總統任內,兩岸的貿易規模卻成倍地擴大了。

人們也可以批評,說這是大勢所趨,不得不然。世界上每個國家的對中貿易都正急速擴大,如果搭不上這班列車,則在世界貿易的份額就將縮小而邊緣化。但反過來說,此一批評即證明阿扁的兩岸政策並不違反“前瞻區域整合、世界大同的新趨勢”,且正努力試圖讓臺灣能安穩地搭上這一班列車,以帶領臺灣經濟持續向前邁進。

現在兩岸政治關係遠遠尚未確定,加上大陸對臺灣外交空間的壓制,又是臺灣人“當家作主”的最後障礙,兩岸自然難免衝突。不過從經濟面來看,恐怕很難得出民進黨政府放棄與大陸改善關係、甚至不惜一切升高衝突的結論。

兩岸可以控制衝突發展關係

獨立的臺灣或者中華民國,是一個客觀存在,就算是在中國內戰的脈絡中看待此點,也一樣成立。若能拋開情緒上的不必要爭議,而就實質面看待兩岸關係,則在臺灣雖難以進入聯合國,但實際上處於獨立狀態為代價的“美利堅和平”基礎上,雙方仍可以用“准和平狀態”替代“冷處理”或者“冷戰”的狀態。

回頭來說,則阿扁總統雙十講話中強調的“和平發展、自由選擇”,以及不排除“發展任何形式的政治關係”,都是在當前現實下的務實之舉。同時,民進黨政府也正根據國際經濟的產業分工,調整兩岸經貿政策,並不斷追尋臺灣的利益。這個立場其實與泛藍並無衝突。

總之,筆者認為,陳水扁一以貫之的立場,不是情緒上的蔑視或厭惡中國,而是務實地面對兩岸實際上的分裂狀況,並在最大化臺灣的利益的前提下,尋求永久或暫時的解決之道。現在阿扁總統在雙十講話中拋出“92會談”,強調兩岸產業分工的合理性,乃至於恢復對話的意願,都是在這樣的條件中進行的。

中共意識形態強調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當然也可以從唯物與辯證的角度來看待此事。或許北京還希望看到阿扁政府更多的相關陳述,以確定其政策走向是否果真尋求兩岸關係的務實突破。我個人相信,北京的期待不會落空。(2004.10.23)

--轉載自《民主論壇》網站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包淳亮:中共接班制度化與集體領導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