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成:光環

——淺評"紀念《啟蒙社》二十五周年"

康成

標籤:

【大紀元3月22日訊】至今看來《啟蒙社》仍算得上是中國當代民運史的一個亮點,也許我們還能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瞰見她殞然而去的塵嘯

“文革”結束後的數十年中,人們一直在敏感關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並謀求尋找到有效實現中國民主政治變革的方法。特別是1979年暴發的”民主牆運動”,造就了一大批獻身中國民主政治事業的頑強斗士,把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信念、升華為一種崇高的時代精神,為我們開創了”中國當代民主運動”的”理性政治時代”,使其更具有標志性的歷史裡程碑意義,我們有理由為這個特殊的歷史政治時段提出自己的判別和思考。

或許,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篇”紀念《啟蒙社》二十五周的年”的文章,就是從”民主牆運動”的時代背景下攝取了太多光環的。如果站在紀念《啟蒙社》的立場上來紀念一個偉大的政治時代,是值得理解和提倡的,但通讀整篇文章之後的感受恰恰相反:仿佛是需要我們用一個時代來對《啟蒙社》給予紀念。

盡管我們從來未懷疑過《啟蒙社》在這次”民主牆運動”中的歷史作用,但要刻意把她抬高到”歷史的先驅地位”來認識的話,顯然是對”三個代表”價值觀的照搬和繼承,脫離了民主政治的根本發展思考。

就對專制政治及其制度的反抗而言,在新舊中國的任何一個政治時期都是從來沒有停息過的,不管反抗的形式和內容怎樣的隨著歷史而變化,但從不意味著非組織形式的個體反抗就應受到輕視。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在1989年暴發大規模的”民運風潮”時,站在反抗最前列的無不是經歷過”反右”、”文革”歷數次專制政治斗爭迫害的”老戰士”,難道他們對民主政治權利的自覺社會表達還需要”團體”這樣的工具嗎?反倒是象《啟蒙社》這樣的、早年就”旗幟鮮明”的社團,抑變得窒息般的沉寂。

只要我們能夠客觀的回頭去縱覽”民主牆運動”的形成,便會發現它能在那樣的歷史時刻暴發,並非少數”社團”的發難就可一蹴而就,相反的、是由於中共在數十年的政治專制道路上,一貫對逆向政治訴求進行無情鎮壓,才會讓沉澱下來的諸多政治矛盾在這一時刻發生碰撞、演變成一個政治時代。而《啟蒙社》只是遭遇了這個時代,甚至還大有被中共利用、玩弄之嫌。

顯然,真正要推動民主政治的前進和發展,遠不是靠制造偶然的政治事件來追求所謂”轟動效應”,更不是因為有了”社團”或”旗幟”的形式才可以將民主政治進行下去。而更重要的是,要不斷的堅持民主的理念和價值觀,從維護自身的社會個體利益角度、來更理性、更寬容的關注社會民主政治。至少在民主政治這樣的社會行動中,我們不能首先把自己排斥在外。

2004。1。8。貴陽

(網路文摘)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曾是76公斤小胖妹 馬心婷主持減肥節目
當年老黨外如今反公投,詹澈感觸多
中國大陸異議人士王有才獲釋飛往美國
人權活動人士談王有才獲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