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石門心‧水庫情》桃園缺水事件之省思(一)

──超限利用 水土難保

人氣: 4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楊雅民、曾慧雯專題報導)艾利颱風為石門水庫流域帶進的降雨量,雖然與民國九十年的納莉風災相當,但是艾利降雨強度大,平均一秒鐘就有將近八千六百噸的水湧進水庫,大約是一千兩百戶一天的用水量,偏偏這些水又挾帶大量泥沙,難怪石門水庫吃不消。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統計,受到艾利颱風影響,今年8月單月,石門水庫流域平均降雨量高達一千三百四十二毫米,創下營運四十一年來的新高;今年累計至8月底,石門水庫流域的降雨量總和約兩千四百毫米,幾乎是去年全年雨量的一倍。

回顧近十年幾個對石門水庫影響較大的風災,民國八十五年7月31日的賀伯颱風應該是唯一能與艾利匹敵的。

賀伯颱風時,石門水庫最大進流量為每秒六千三百六十三噸,最大洩洪量達每秒八千三百八十五噸,總降雨量則是七百零九毫米。

相較之下,九十年9月8日的納莉颱風,雖然最大進流量與最大洩洪量都不如賀伯,然而降雨天數多,總降雨量多達九百二十八毫米,不但為石門水庫帶來大量雨水,也在台北市造成慘重災情。

而艾利颱風降雨量多、降雨天數少,因此降雨強度比納莉還要大,也才會造成水庫上游集水區嚴重的土石崩塌。

石門水庫集水區主要橫跨桃園縣復興鄉、新竹縣五峰鄉與尖石鄉,以及少部份的宜蘭縣大同鄉,部份原住民保留地的確被發現種果樹、開闢茶園或開發民宿等情況,但是不是已經過度開發,政府官員看法不一。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官員就說,早在日本大正十年,就已劃定廿四萬公頃的山胞保留區,即目前的原住民保留地給予原住民,因此,很多保留地內的山坡地,早在「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實施前就已超限利用;「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為監測台灣地貌的變化情形,水土保持局衛星監測組民國八十七年以來,以平均每兩個月一次的衛星影像進行監測,只要經前後影像比對發現某縣市的地貌出現變異點,例如原來地貌是樹木,後來監測發現樹木不見了,就會將地點呈送給縣市政府。

水保局還會補助儀器、訓練人員,引導赴現場進行勘察,了解該變異點是合法開發使用或非法使用。

如果縣市政府查到山坡地非法超限利用,依據水土保持法可處六萬至卅萬元的罰鍰,不過由於許多超限利用山坡地是自「祖字輩」時就已開始栽種農作物為生,貿然強制取締,將引起農民抗議。

官員說,過去南投縣曾為了處理超限利用山坡地,強制開罰單,就引來立委帶著農民到農委會抗議,反彈聲浪很大,所以才會慢慢的規勸,「政府真無奈」。

但以石門水庫集水區為例,水保局衛星監測至今,縣市政府回報水保局非農業使用、違法蓋房子的變異點只有十餘點,水保局因而判斷,集水區上游過度開發的情況應不嚴重。

水保局副局長湯曉虞表示,目前全台山坡地宜林地或加強保育地內,不實施造林,而從事農、漁、牧業墾殖、經營或使用者的超限利用,面積約兩萬五千公頃,主要位於中南部,北部桃園縣、新竹縣與宜蘭縣,超限利用種植農作物的面積分別約一千一百十七公頃、千餘公頃與四百多公頃。

湯曉虞說,至於石門水庫集水區七萬五千九百八十三公頃中,超限利用的面積僅約七百公頃,不到一%,因此,以衛星遙測這次艾利颱風造成的崩塌處,果園、稻作與村落等人為開發區僅佔崩塌面積不到四%,證明石門水庫原水的混濁,山坡地超限利用並非主因。

崩塌出現的區域,反而是天然林、人工林,以及原民保留地中的竹林造林地出現大量崩塌,原因是竹林屬淺根,淺根的竹子把表土都撐起來了。

儘管如此,依據水保局擬定的「山坡地超限利用處理計畫」,未申請造林者的超限利用山坡地,地上作物最遲得於今年底前完全清除。已申請造林的超限利用山坡地,第一年應於作物間植造林至少六百株,或規定株數的三分之一,每公頃則核發三萬五千元造林獎勵金,並逐年按規定株數造林,並得於九十六年底前,完全清除超限利用作物。

另外,農委會的資料顯示,民國六十五年石門水庫一帶果園面積只有四百六十七公頃、民國七十五年已增加至一千兩百六十三公頃,至八十七年最新的調查,果園面積已增加至兩千兩百八十三公頃。

以日本官方資料,人工林每年每公頃平均流失兩公頃表面土壤,農耕地每年每公頃平均流失十五公噸,山坡完全裸露地每年每公頃平均流失則高達三百零七公噸表土。

官員認為,台灣土質條件遠較日本差,估計每公頃天然林每年平均流失的表土約零點一至一公噸,人工林每公頃每年平均流失的表土約是天然林的兩倍至十倍,果園每年每公頃流失的表土量約五公噸,果園如果能轉型造林,將可有效減少表土流失,而減緩排入石門水庫內淤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