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石門心‧水庫情》桃園缺水事件之省思(三)

──治水保土 治標治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周敏鴻、曾慧雯、呂淑靜專題報導)連續的颱風暴雨幾乎癱瘓石門水庫的給水功能,推究原水混濁的主因,正是因為集水區高達兩百九十五公頃的大面積坍塌,復育之道自然得從新坍地的修復做起,長期來看,水土保持與野溪整治則不可少。

中央大學教授李錫堤建議,治本方面是保護水源區森林林相,且儘可能不受破壞,治標部分則可在上游興建攔砂壩,具有穩定坡角功能,土石就較不易崩坍。

依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統計,石門水庫集水區範圍中,這次艾利颱風過後共有九十一處大面積坍方,桃園縣包括大溪鎮一處、復興鄉卅三處,總計八十五公頃,新竹縣則有尖石鄉五十二處、五峰鄉五處,總計面積兩百一十公頃。

其中,坍塌面積最大的是新竹縣尖石鄉白石地區的薩克亞溪支流,達五十三點四公頃,其次是新竹縣與桃園縣交界的泰平溪沿岸,坍塌面積也有十九點六公頃。

另外,新竹縣坍塌超過十公頃的,還有坍塌十二點七公頃的鎮西堡部落下方、十一點九公頃的尖石鄉延老橋附近,以及十一點三公頃的鎮西堡部落下方泰崗溪岸。

最驚人的是,流貫新竹縣尖石、五峰鄉的薩克亞溪主支流坍塌,就有錦屏山、朝日、馬鞍、養老與白石等十八處,坍塌面積更高達一百零四點七公頃,超過集水區總坍塌面積的三分之一。

坍塌的土石從山坡被雨水沖入山溪,從支流匯入主流,再匯入大漢溪,讓大漢溪水成了滾滾黃水,再流進石門水庫,泥沙就此堆積在水庫中,成為可能縮短水庫壽命的元兇。

北水局官員說,台灣的地質僅五百多萬年,非常年輕,因此地質狀況也比較不穩定,地震之後只要降雨強度較大,地層就容易發生深層的滑動,也就是所謂的「走山」。

所以,北水局針對淤積、坍塌與水土保持,區分出短、中、長期三階段,以搶救水庫與集水區,來重新活化石門水庫。

對於石門水庫的嚴重淤積,北水局除了看天吃飯,等待有大雨來臨時,順著水流開啟河道放水口來進行「水利排砂」,仍然要靠較穩定的水庫上、中、下游的清淤工程。

其中上游的羅浮段清淤工程必須等待乾旱時期才能進行,每年清除十萬立方公尺,多屬有價料,廠商可是搶著承包,每清淤一立方公尺還要上繳四百元給北水局。

中游的阿姆坪段清淤工程每年則有十五萬立方公尺的清淤量,其中有價料與無價料比例約為一半一半,包商清淤一立方公尺還是需要上繳五十元左右,兩地清淤的難度不高。

不過淤積最嚴重的下游水庫壩區,難度卻極高,一年雖可抽砂廿五萬立方公尺,但清淤過程先靠抽砂船接管將淤泥抽出,並堆置在後池下游的沉澱池,再轉送終端處理,不但抽砂船成本動輒近億元,讓廠商承包意願不高,而現有的沉澱池又幾乎淤滿,且沒有終端處理站可外送,讓抽出的淤泥沒有地方堆置。

所以北水局除規劃在大漢溪水牛客棧社區岸邊增設堤防,維護安全又可創造一百萬立方公尺的堆淤空間,也委由桃園縣政府,協尋淤泥的終端處理站,可能以加速開放土石廠、清查縣內可堆淤的河岸與低漥農田等方案,來解決清淤的困難。

除了短期的清淤計畫,北水局也以減少新坍地坍方、並加強上游河床攔砂功能來並進,作為活化水庫的中程目標。北水局規劃以十一億元經費,分四年的時間,以打樁編柵、鋪網植生等生態工法,來強化坡腳擋土、坡面排水等功能。官員表示,以生態工法來復育新坍地,可有效避免坍塌,不再讓土石被大水沖入水庫。

以石門水庫環湖公路二層坪因納莉風災坍方的路段為例,數十公尺高的坡地被大雨沖毀,大片土石崩落,不但掩埋一百廿公尺路段,還直沖入水庫之中。

後來北水局發包以鋪網植生的生態工法施作,在一萬三千平方公尺的坍塌坡地上鋪上網子,由數百支打入岩盤固定的鋼釘當成柱子後勾住網子,形成穩固土石結構不致再發生崩落的安全網後,再噴種百慕達草、相思樹等種苗植栽。

三年來這處坡地已長出綠油油的草皮,雖然樹木還沒成林,但經歷多次颱風、暴雨,至今沒再發生坍塌。

北水局希望循此模式,以生態工法在集水區內九十一處新坍地重建護坡,雖然可能不及混凝土護坡堅固,但生態工法護坡將更接近自然環境,不但會有大面積的植物涵養水源,排水功能也會較佳。

至於加強河床攔砂功能,水利署從民國五十四年起,就在水庫上游的大漢溪主、支流河道陸續興建一百廿一個攔砂壩。不過全都在中颱艾利過後就已淤滿,為了阻止上游山區崩塌的土石毫無阻攔直接進入水庫壩區。

北水局初步規劃再以八千萬元經費,規劃興築攔砂壩,分四年時間,在薩克亞金溪、泰平溪與匹亞溪等大漢溪支流,興築超過廿個中、小型攔砂壩。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