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油需求看美中關係

標籤:

【大紀元9月29日訊】(美國之音記者何宗安報導) 目前,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而且兩國對石油的需求仍然在增長。美國官員期望美、中兩國在能源上的共同利益將使兩國關係更加密切,而不是迫使兩國成為可能有害的競爭對手。

*孫偉德:中美合作有良好基礎*

十多年來,中國一直在進口石油,但是去年,在中國的經濟增長達到百分之九的情況下,中國對世界石油市場的衝擊越來越明顯。中國駐美大使館新聞發言人孫偉德說,“1993年以來,中國成為一個純石油進口國。我認為,特別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已經取替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孫偉德說,中國把和美國的合作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說,“當然,在我們兩國的經濟繼續增長的情況下,雙方都需要可靠和價格適當的能源供應。故此,兩國之間的合作有著非常良好的基礎。”

*雙邊關係仍然有許多挑戰問題和緊張*

在華盛頓,美國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對美、中關係也有正面的評估。他說,“我認為,雙方繼續保持著良好的關係,表現在一些對美國非常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有良好的合作,例如,朝鮮半島上的核挑戰、全球打擊恐怖主義工作,以及在聯合國的合作等等。但是在雙邊關係中仍然存在著許多挑戰、問題和緊張。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我們還對中國的人權和信仰自由問題感到擔憂。”然而,他補充說,中國對石油越來越多的需求將成為美、中關係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我認為,中國對石油的消費正在增長是個事實,而且增長得很快。增長的數量相當可觀。”

薛瑞福副助理國務卿說,美國和中國對石油需求的增長可能導致兩種非常不同的前途。一個是相互非常激烈地對石油供應的進行競爭;另一個是相互增加合作,不僅在石油方面,而且在各個方面。他說,“這也可能創造出機會,從而使我們彼此之間看法更接近。如果你從某種角度去想的話,會發現中國會對自由航線和在海上對商船的保護有更大的興趣。這正是我們非常感興趣的事情。我們正在和亞洲地區的友邦以及其它有同樣擔憂的國家在這一問題上進行合作。中國會對這方面有很大的興趣。我們對產油地區的穩定有興趣。故此,我認為,這是一個我們目前還不能全面回答的問題。”

賴斯大學的能源分析家賈菲也提出了美、中在能源方面合作的問題。她說,“在談到石油問題的時候,不論是我們看中國,還是中國看我們,都像是照鏡子。事實上,我們無法聯合起來,有共同的政策,這是非常糟糕的,因為我們的戰略利益是完全吻合的。”賈菲女士說,不過,雙方國內都有強烈的呼聲,要求採取更對抗性的態度。她說, “當然,問題在於,有一些人,中國和美國都有那麼一些強硬路線人士,他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他們認為,噢!我們要爭奪石油了。”

*資源競爭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部主任大衛﹒蘭普頓認為,在石油這樣一些資源方面的競爭可能會為美、中關係帶來負面影響。他說, “在中國很快地成為越來越大的全球石油消費國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什麼來源能夠突然大量增加石油供應的話,石油價格勢必要上漲。在這種情況下,競爭必將更加激烈,那麼對中國使石油價格上漲的怨氣就會更加激烈。我認為,這樣一來,競爭也會加劇,這就帶來更多的矛盾。”

蘭普頓補充說,許多和中國擴大石油關係的國家都是一些美國和西方國家避開的國家。他說, “另外一個衝突是:許多中國正在擴大石油合作關係的國家都是美國和西方國家避開的國家。例如:伊拉克、伊朗、蘇丹、甚至委內瑞拉等等。一些美國感到比較困難的國家。故此,我們會不斷地看到中國試圖和那些我們在關係上感到比較困難的國家改善關係。所以我認為,整個能源外交將出現越來越多的摩擦。”

與此同時,中國大使館發言人孫偉德低調處理了對耗油大國中國的擔心。他說,從全球對石油的需求來說,他的國家仍遠遠地落在美國的後面。根據美國能源情報局的統計,美國2003年平均每天消耗大約兩千萬桶石油。 相對來說,中國去年每天僅僅需要五百六十萬桶石油。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國之音指中國媒體報導美中關係偏頗
中國對美國大選年可能觸及台灣議題制定預案
日媒體︰美對台軍售不變
布什凱瑞對華政策之異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