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神秘「邛人」面紗的四川大石墓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1月23日訊】「邛人」是古代生活在四川攀西一帶的西南夷重要民族,曾有自己的政權,後來與巴人一樣神秘消失,由於史料上記載甚少,給世人留下了許多難解之謎。「大石墓」是邛人遺留下來的目前僅知的文化遺跡,是四川安寧河谷流域的一道奇觀。近期,四川考古專家經過長達半年的發掘,揭開大石墓的主人——邛人神秘的面紗。

據新華網報道,邛人大石墓在全世界絕無僅有,以石頭構築墓葬在大陸從北到南都有,但大石墓這種墓葬形制比較獨特,是四川安寧河流域獨有的墓葬形式。它們處在古南方絲綢之路上,是從成都平原出 發,到達印度、西亞的必經之地,所以是一處重要的文化遺址。

2004年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部門對6座大石墓進行了發掘,歷時半年,雖然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有所發現,但進行科學規範 的發掘尚屬首次。

報道稱,1974年10月,由四川有關部門的考古專家組成安寧河流域調查考古隊,到西昌禮州鎮進行新石器遺址發掘,當中發現一種珍貴的古墓。這種墓用巨石砌成墓室,頂部以巨大的墓石覆蓋,這種古墓遂被稱為「大石墓」。

大石墓分佈於安寧河谷流域約7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北至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南至攀枝花市米易縣。大石墓的結構,有的是平地起建,有的是在地面上挖淺坑後再砌上巨石。墓室一般寬1米左右,深1.5米至2米。

考古人員認為,從大石墓的分佈區域和它所反映出來的文化面貌來看,基本上與古文獻所記載的邛人相吻合。所以考古界的大多數學者認為,邛人就是大石墓的主人。西昌古稱「邛都」,其南至今還有邛海,都說明了邛人曾是這一地區的主要居民。

考古人員發現大石墓的開鑿時代當從戰國開始,到西漢末年消失,一直延續了約500年之久。早期的大石墓主要出土火候較低的陶器和銅器,晚期的大石墓出土的陶器火候較高,反映了制陶技術的進步。

在西昌壩河堡子大石墓底部,考古專家發現了稻殼痕跡,而在河西大石墓裡則發現了稻草痕跡,專家推測邛人是定居的,以農業為主,已掌握了種植水稻的技術。

據考古人員稱,邛人曾有自己的政權,後來和巴人一樣神秘消失。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邛 人消失於民族融合是最有可能的。@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宇宙變遷驚人 生命之迷新見
中國陝西發現先周時期袖珍陶窯
陝西鳳翔發現先周「袖珍」陶窯
發現豫讓行刺趙襄子地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