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游錫堃:黨政合議、集體決策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專訪

民進黨主席參選人游錫堃昨日明確指出,黨主席的頭家是黨員,不是阿扁,總統只是很重要的一個黨員;要解決當前黨政各行其是,今後必須走「黨政合議、集體決策」模式,才能共同負責,而不是事後強迫背書。

游說明,做為一九八六年創黨時的大會主席與組黨幕後策劃,在黨最艱困的此時,基於對黨的使命與情感,有責任出來承擔,這個決定與總統無關,他事前既無命令,更無鼓勵,只有在已決定的事後給予祝福。何況黨不是總統的附庸,有其主體性。

頭家是黨員 並非阿扁

游認為,他不論在省議會鐵三角或戒嚴時代,都敢與國民黨衝撞,「現在又怎麼可能會怕阿扁?」他只是忠於自己的職務,所謂「周公恐懼流言至、王莽謙恭下士時、若使此時身先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游舉例,李前總統若只當到副總統,歷史會以為他是個沒有聲音的人,聽命蔣經國與國民黨,但是他做到總統,開始積極推動民主化,下任後又轉換角色成為推動制憲正名的教父,可見不同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游因此強調,當宜蘭縣長時,他的老闆是縣民,做府秘書長時,他的老闆是總統,未來如果有機會選上黨主席,「我的老闆就是黨員,不是阿扁」。

參選是為追求權位?游說明,如果在意權位,應該留任秘書長,比照五院院長待遇,又有官邸,出外可以代表總統,這些黨主席都沒有,薪水也只剩一半。

針對黨政關係,游認為,民進黨不可能以黨領政,也不是附屬品,應該在這兩個極端中間尋找定位;三合一選舉後,大家發現黨沒有新的價值注入,更失去政策論述能力,「黨政各行其是,動輒反彈、內訌或強迫背書」,這些缺失必須改正,才能團結再出發。

游指出,黨今後應該參與政府的施政期程表規劃,對政策輕重緩急也要有所主張,成為政府與民意間的黏著劑;選舉時黨要提出競選綱領,統一政見,彰顯施政目標,也凝聚共識。目前黨的政策部門資源不夠,需要立即補強。

他表示,民進黨過去的精神是合議制,執政後一度有九人小組,之後扁認為這不夠,因此黨政同步兼任黨主席,在他不兼後,這次選舉又暴露黨政無法共同步調的缺點,未來應該回到「黨政合議、集體決策」,重要政策須府院黨事前協調產生,經共同參與,以共同承擔責任。

黨揆要發揮決策影響力

游說明,這八個字的內涵有三,就是集體行動、重大決策先有共識、使各自扮演適當角色。未來的黨主席不可能超越總統的行政權,但必須代表黨發揮決策影響力,因此具有行政歷練,對府院黨運作有一定了解的人,才具有協調的能力,也才能與在野黨協商與競爭,因此他對自己有所期許。

立委選差甭談二○○八

游也指出,最近他提出清廉、進步、生根三項主張,特別是,媒體現在已經聚焦二○○八,但二○○七的國會改選若選不好,民進黨絕對沒有二○○八,加上國會失去足夠的監督力量,黨會潰散,以當前的士氣,可以想見單一選區選舉必然一敗塗地。

因此游表示,新主席上任後第一件事要促進基層全面參選村里長,打破派系生態,好好利用這一年半的時間把組織與聲勢提振起來,他有信心可以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游錫堃說,最近密集下鄉,感受到黨員的直接批評,許多出錢出力者的失望與焦慮,有人說民進黨的根已經爛掉了,有人建議要多做少說,有人強調要堅持改革與穩健改革,這些都讓他覺得這次參選更加任重道遠。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