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新聞分析/三大主張動搖 焉能不敗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邱燕玲、陳杉榮/特稿

民進黨執政後對於兩岸政策態度反覆,本土立場迂迴不定,改革並未落實,也未正視民意要求清廉、自省執政以來的諸多弊端,爆出的高捷弊案只是「斃」倒民進黨選舉的關鍵一擊,這次縣市長敗選,更是民意對五年多來民進黨執政未循「正道」的一大批判。

回顧過去三次主要全國性大選,民進黨得票率均略勝國民黨,當時民進黨的訴求,大抵都是堅持國家主權、堅持清廉、堅持改革,最後都獲得選民支持認同。

但在去年立委選後,從今年初「扁宋會」開始,扁長體制對於主權的堅持開始搖擺,不僅痛擊本土力量宣稱改國號做不到,還暫緩正名等總統大選的政見;甚者在兩岸政策上,以口號做幌子,實際上卻是一件一件地開放。不能堅定捍衛主權,兩岸政策搖擺,就連本土勢力主要領袖李登輝前總統,都多次表達憂心如焚,本土社團的憂慮自不待言,哪來團結泛綠一起打選戰。其次,今年8月,高捷外勞事件爆發後,泛藍展開一連串的弊案攻勢,民進黨就此身陷高捷弊案風暴中,不但陳菊、陳其邁接連請辭,陳哲男遭到起訴,謝長廷也牽連其中,民進黨士氣嚴重受挫,政黨支持度落到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民進黨的清廉受到有史以來最高度的質疑。黨主席蘇貞昌承受強大壓力,只能以開除陳哲男等人,為民進黨的尊嚴做最起碼的維護。雖然民進黨候選人力挽狂瀾展開反擊,仍不敵民意對民進黨失去清廉的不滿。第三,雖然陳總統在雙十節宣示六大改革,但迄今不是做不到,就是還沒做,形同口號,有些改革項目甚至招來成立政商俱樂部質疑。改革不能落實,怎能受到年輕人認同。

民進黨之所以能成為執政黨,包含了民意對改革的高度期望,但執政後,改革卻只是口號,延續執政卻成為主要目標,沒有理想與堅持的民進黨,終究不過是被民意淘汰的另一個政黨。

新聞分析/內閣失誤連連 種下敗因

記者王貝林/特稿

執政表現攸關選舉士氣,上任十個月的謝長廷團隊,連帶成為此次敗選責任的檢視標的;謝揆從力主「和解共生」迄今,屢屢成為火線人物,執政主訴求無法落實,連帶影響政績。

選舉結果不如人意,首先來自「戰術偏差」。謝內閣的「和解共生」,形同「無為而治」,面對容易有爭議、敏感的民生政策與改革,因應之道不是加強溝通,而是乾脆不碰,乍看之下可以避免朝野爭端,行政院卻也因此半身癱瘓,螺絲開始鬆動,但並未換得在野黨的良性互動。

「和解共生」吃癟,謝長廷6月起改推「月月有成績」,可惜每月端出的「成績」流於瑣碎,看不到什麼大作為,選前才拚命祭出各項政策利多,似乎為時已晚,難以獲得選民的認同。

行政機器螺絲絞不緊,也與謝長廷的作風有關。愛將林永堅、李文良到周禮良連番出狀況下台,謝揆都極盡護短之能事,不僅首長們看在眼裡心涼了半截,社會的觀感也不佳。

當然,行政院也非一事無成,像禽流感防治、推動最低稅負、二次金改、十八%改革等,但行政院的發言體系惰於與媒體互動,從謝揆到發言人,發言、轉述都不時出現錯誤,結果非但未能替這些成績增色,媒體宣傳效果更大打折扣,同樣要負起相當責任。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