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的房地產 利潤哪去了?

人氣 2

【大紀元5月23日訊】去年,中國房地產市場遇到了少有的好年景,不少開發商都賺的缽滿盆滿。在2004年中國房價上漲10.8%的同時,中國地產富豪在所有行業中獲得最高的財富增長。房地產業富人的財富達1363.9億元。連續兩年入選 「《新財富》500富人榜」的房地產業富人,財富升幅為10.2%。那麼,中國房地產業的暴利有多大?北京開發商潘石屹證實,這兩年開發商都賺了大錢,大的房地產公司一個項目的淨利潤,抵得上中國期貨市場與整個電影行業的全年利潤。

據上海證券報報導,與房價的升幅相反,2004年,60多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的財務年報平均每股收益0.22元,與2003年相比增加了0.03元,只增加了3分錢。

房地產開發商斂財「算盤」

2004年,包括上海在內的不少地區的稅務部門都在檢查中發現,大量的房地產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的偷漏稅行為,約有90%的房地產企業存在涉稅問題。杭州市審計部門發現,列入審計範圍的杭州市房地產企業逃稅達7000萬元;南京市地稅部門對全市10家大型房地產開發公司進行了稅務檢查結果顯示,被查的10家開發商竟然均存在著偷漏稅款行為。

業內人士透露,調整報表轉移利潤的行為在房地產行業非常普遍。如廣州某房地產公司想轉移利潤到國外,對其會計說弄個「海外業務接待費2000萬元」。另一個房地產企業,則將一些設計工作交給海外自己的關聯公司來做,將設計費用定得很高,以此轉移利潤。

一位曾在廣東一家大型房地產公司的財會人員透露,這家公司的全資文化公司、技術咨詢公司等就有三個,號稱多元化經營,實則利用這些公司進行關聯交易完成利潤轉移。其下屬各公司一年收到的所謂宣傳策劃、咨詢費高達上億元,然後再通過購買所謂的藝術品作為文化公司的固定資產,以完成最後的利潤轉移,因為這些藝術品是從母公司老闆手中買來的,根本就不值錢,不過是個道具而已。

2004年,國家稅務總局公佈的「2003年度中國納稅百強排行榜」中,沒有一家房地產企業。即使是專為房地產企業設置的「2003年度房地產開發經營行業納稅十強」裡,房地產企業的納稅總額並不樂觀。

房地產開發商斂財「途徑」

不少房地產商獲利的捷徑,是從低買高賣中獲取本應屬於國家和全體國民所有的土地差價。他們所採用的手段,遠非一個正常市場環境中的商人所能想像。此類模式的運作一般是家族企業通過公司A控制上市公司 B,公司C則是A、B這兩家公司共同出資的房地產項目公司。一般分三步走:

第一步,在項目啟動之初,上市公司B持C的絕大部分股權;家族公司A僅佔小股。由上市公司承擔大部分成本及風險。公司C預付土地出讓金、獲得「四證」,成立房地產項目開發公司D。公司C預付的土地出讓金通常來自於銀行的貸款,由上市公司提供擔保。在預付土地出讓金,取得「四證」之後,公司D即可申請銀行開發貸款,用於設計規劃等項目費用,一般由其母公司C或上市公司提供擔保。由於上市公司對C公司絕對控股並成為資金的主要來源,因而承擔著大部分成本及風險。家族公司則在項目啟動初期充分降低了成本及風險。

第二步:回籠預售款前後,攤薄上市公司所持股權。在項目開發初期,剛興建甚至在規劃階段就開始賣「樓花」,所得資金用於後期項目建設,但會計帳面上這部分收入並不入賬。在預售後不久,家族公司A即開始大幅度增資(資金多為預售收入),取得公司C的絕對控股地位,增資完後,再把全部預售款轉到家族公司A;被家族企業控制的上市公司B卻不追加投資,股權被稀釋,只能獲得投資收益。至於預售款金額運用情況,由於上市公司已不是項目的控股股東,因此在其報表中不必體現,公司C以後的運作也不得而知。家族企業利用中報與年報間的時間差增資,巧妙地隱藏了現金運用情況。

第三步:項目竣工,家族企業享有大部分收益。按照對公司C的股權比例進行利潤分成,家族公司A獲得大部分利潤,上市公司B則承擔了初期成本及風險,最終卻僅獲得小部分利潤。

暴利的代價是高房價

據統計,2004年全國商品房平均售價上漲14.4%,商品住宅平均上漲15.2%,而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比上年增長7.7%。房價持續走高,脫離了市民的購買能力。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與房價比較,上海的房地產價格比紐約或倫敦都貴了三倍。即便如此,2005年4月24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05年房地產分論壇上,中國房地產業的重量級人物無一例外地聲稱,房價還得漲。而所謂民生福祉和社會和諧,哪有他們個人財產的急劇上升來得重要。

信息失真誤導公眾

國家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房價只是「溫和」地上漲。然而在普通百姓看來,房價的漲幅遠遠高於統計數字的那十來個百分點。中科院金融研究所房地產研究中心尹中立指出:中國房地產業的基本數據來自房地產商的報告,是由當地房地產開發商自行填報。

根據上海市房地產交易中心的數據,上海目前商品房的加權平均價約在8500元/平方米左右,然而,統計局公佈的數據是 5135元/平方米。前者比後者足足高出66%。

肥自己、害百姓、坑國家的垃圾大廈

中國建築能耗驚人,現有建築中95%達不到節能標準,而有關人員預計,如果城鎮建築都達到節能標準,到2020年每年可節約3.35億噸標準煤,或減少8000萬千瓦時空調高峰負荷,相當於每年節省電力投資約1萬億元。由於中國大量住房由炒家掌控,只為投機炒作而非居住,故根本不關心是否節能。而房地產商為迎合炒作,大玩花俏,偷工減料,複製出大量外表華麗、沒有內在質量的垃圾房。中國房地產業增長而不發展的泡沫狀況令人深省。

相關新聞
大陸房價直追美國 房地産泡沫破裂論突起
中國房地産現狀與中國經濟拉美化(中)
草庵居士:中國房地産現狀與中國經濟拉美化(下)
樓市突變 上海成溫州炒房團傷心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