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改造農產品各國政策迥異爭議不斷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5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呂志翔日內瓦二十七日專電)「寧願餓死,也不接受基因改造食品援助」,部分貧窮、缺乏糧食的國家如此宣稱,也凸顯了,基因改造產品(GMO)的高度爭議性,但因各國認知、制度迥異,短期內紛爭將難以平息。

美國的基改玉米最近發生狀況,台灣相關規範與措施引起討論,事實上,GMO涉及農產品生產、糧食、貿易、環保、生育、農業生物科技等層面,早已成為全球性議題,各界應以客觀、科學的態度面對這個關係全人類的問題。

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委員會(UNCTAD)」最近的報告,自1996年以來,全球GMO農作物增加了四十七倍,八千一百萬畝種植GMO農作物耕地中,美國佔了百分之五十九。

除了美國外,只有十六國種植GMO農產品,如以面積為準,依序為阿根廷 (20%)、加拿大與巴西 (分別為6%) 、中國 (5%),印度與南非也已起步。

GMO可以增加產量、改善農民收益、緩和糧食短缺、促進新型高品質農作物生產,對現代農業發展扮演了關鍵性角色。但另一方面,GMO產品的安全性、對環保生態的影響等也同時引起憂慮。

如歐盟對GMO就持嚴格、保守的態度,也使GMO的前景存在不確定因素,美國、加拿大及阿根廷於2003年就一狀告到世界貿易組織,認為歐盟限制GMO農產品進口違反貿易規範。

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須要檢視大量的科學研究、分析,相關裁決一延在延,目前初步報告最快要等到八月才會完成,許多專家指出,WTO對於GMO產品貿易的裁判將具有深遠影響。

而開發中國家面對這種複雜情勢更是難以適從,特別是許多非洲低度開發國家農產品最大客戶就是歐盟,為了避免影響對歐盟的出口,他們拒絕引進GMO生產技術及進口GMO產品,如蘇丹、衣索匹亞、賴索托、馬拉威、安哥拉等。

其中不乏面臨嚴重饑餓問題,但他們排斥任何含有GMO的糧食援助,也顯示了國內關切及態度使GMO的問題更為複雜。

以在台灣引起爭議的「孟山都公司」MON863基改玉米為例,歐盟執委會及「歐洲食品安全署」最近都已通過,但因丹麥、法國、義大利等國反對遲遲無法定案。

台灣民間團體並以歐盟尚未通過為由,批評衛生署早在2003年10月,就已經核准了孟山都的MON863基改玉米,這種論點是否成立可能因人而異。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長陳陸宏就表示,MON863型基改玉米是經「基因改造食品審議委員會」審議,認為安全無虞,才引進台灣,衛生署不會因一篇外電報導,就否認此產品安全性。

在另一方面,無人可忽視GMO將是未來的趨勢所在,如台灣就在農業生物科技領域有相當優異的表現,因此,至少在不久的未來,人類將持續在GMO兩難中尋求突破。

相關新聞
澳洲果蠅改變本身基因以適應氣候變化
到大陸換腎風險高 醫師建議不如好好洗腎
探索控制人類情緒基因大腦區域
種植食用轉基因食物是否明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