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圖》新解 (六) – – – 易經密碼校正第七象而預言幼童學英語

道奇 博士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

《推背圖》的讖曰和頌曰如果解對了頭﹐預言驚人的準確度使人難以置信又不得不信﹐因之筆者想到了新近的《聖經密碼》﹐兩者一西一東相映輝煌﹔不同的是西方譯解《聖經密碼》靠電腦﹐而東方解讀《易經》要靠人腦。《推背圖》是基于易經的實用﹐應該也存有其特殊的密碼﹐只是人們摸不著頭緒﹐所以敬而遠之﹐從來很少有人去研究讖及頌的根據﹐或者卦序排列的次序密碼。現在我們由易卦排列的規律性﹐嘗試找出《推背圖》最基本的密碼﹐從而來檢驗第七象的預言。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七象 乾上震下 (唐末吐蕃入寇的預言﹖)
讖曰
旌節滿我目 山川局我足
破關客乍來 陡令中原哭

頌曰
螻蟻從來堤足潰
六宮深鎖夢全非
重門金鼓含兵氣
小草滋生土口啼
– – – – – – – – – – – – – – – – – –
第七象乾上震下〈無妄卦〉﹐根據八卦的先天洛書數成98 以預言有關外族的入侵。

因為此象頌辭第四句有“土口”成“吐”字﹐而第七象又是接著在第六象唐肅宗即位預言之後﹐所以從明末清初到現在人們一直把這第七象當成是預言唐末吐蕃入寇。

但由於《推背圖》預言的準確程度驚人,歷代皇帝都把其列為禁書,是怕有謠言四傳,人心浮動,危及政權﹔因而有人將《推背圖》中對明朝以後歷史事件預言的諸象順序打亂,使後人難以譯解。所以相傳《推背圖》預言只有前三十象或到三十二象﹐是按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排列﹐而後半部次序都亂了。

筆者贊同﹐第七象(預言西洋入侵)應該移後﹐第51象(預言清孝莊皇后)應該移前到第32象(預言明亡)前﹔並且第33象到60象次序大都被弄亂了﹐需要校正﹐這以後再來詳加討論。

關於易卦次序的排列﹐我們不好斷言第七象以後按什麼公式怎麼排﹐不過照筆者寫作研究中無意間領悟出的結果﹐《推背圖》易卦排列最基本的次序密碼是 (1) 99﹐(2) 92﹐ (3) 96﹐(4) 91﹐(5) 21﹐ (6) 61﹐ (7) 98錯位﹐ (8) 31﹐ (9) 39 等等。(99開始﹐9X 要連續排在一起才對﹐98是多出來了。) 如此看來﹐《推背圖》通俗版的第七象98 〈天雷無妄卦〉﹐是被故意放錯位﹐真的應該往後移到明朝以後﹐去預言清朝的事。我們再由易卦人文科學文字密碼﹐試著來訂正三百年來人們對第七象的不夠理解。(請讀者耐心看完到最後結論﹐才能明白本文標題是否離譜了。)

〈無妄卦〉的卦辭﹕無妄、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人方正生”就成了“旌”字(音為“京”)。變卦〈同人卦〉的九五爻爻辭為﹕同人、先號咷。這些字積聚寫成詩情畫意﹐就有如《推背圖》第七象的讖曰﹕旌節滿我目﹐山川局我足﹔破關客乍來﹐陡令中原哭。詩是好詩﹐但預言沒具體關聯到那個朝代。

我們再來解讀一下變卦〈噬嗑卦〉的卦辭及爻辭和本卦〈無妄卦〉的爻辭﹕

噬嗑﹕利用獄— 閉關自守如獄﹐“獄”字右邊偏旁(西方)有犬來人。
〈噬嗑卦〉初九﹕尸下亍婁(合一古字)校滅趾﹐無咎— 螻蟻貪生﹐足交木﹐
以免堤潰滅頂之災。
〈噬嗑卦〉九四﹕得金矢—得日(諧音德、日)待金箭矢。
〈無妄卦〉六二﹕不耕獲、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六)二宮不勞而獲。
〈無妄卦〉六三﹕無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或”字為“國” 內字形﹐無妄之災系由“約翰牛”(英國)引起﹔“行人”去﹐災上
見水火﹐“去水” 、“水去”為“法”字﹐英法一起來。而六三宮 (三宮六院) 水去有火災。

還有變卦〈同人卦〉的九三爻爻辭﹕
〈同人卦〉九三﹕伏戎于莽— 西戎藏在滋生草叢中﹐“莽”字草頭下六劃﹐加上 原來英法﹐暗示西洋八國聯軍。還有隱藏一些崇洋後遺症。

根據上面幾行易經密碼條文﹐我們幾乎可以還原而完整譯解《推背圖》第七象的頌曰﹕

螻蟻從來堤足潰 (官員貪生怕死、尸位﹐海防潰敗)
六宮深鎖夢全非 (東西二宮關起門來做皇帝﹐清末洋人也來噬嗑瓜分不勞而獲)
(六三宮無妄之災﹐英法聯軍火燒宮殿)
重門金鼓含兵氣 (德日也千里來出兵﹐闖門關)
小草滋生土口啼 (加之八國聯軍﹐皇帝出奔﹐無妄之災﹐民不聊生﹐土口啼、洋口笑。另一層更深含意﹐滋生小“草”草頭早﹐土口啼幹嗎﹖伏戎于莽﹐後代眾多小小炎黃幼童﹐六歲就早早學英語了)

漢文文字內涵的蘊藏真是太神奇了﹐不得不信漢字是超科技的高級生命傳給人的神傳文字。人如果找到、找對了易經卦序及文字密碼﹐《推背圖》預言就比較能看得清楚。這個例子﹐是不是更能幫助您接受《推背圖》易卦預言的超科學性呢﹖至少現在您不好再說《推背圖》預言跟我有什麼關係了吧。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