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見:和諧之難,是否難於上青天?

管見

標籤:

【大紀元10月24日訊】【新世紀特稿2006年11月23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到底是個什麽,現在應該更仔細地推敲它一下了。

「和諧」?「非和諧」?

有評論認爲,中共提出「和諧社會」,表明中國的「社會主義」已經更接近西方的「社會主義」,即社會民主主義。也許,有這種可能。據說,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思想,就有向社會民主主義轉變的迹象,甚至中共更名爲社會黨似乎也指日可待了。

中共現在的說法是,「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就是和諧社會。那麽,爲什麽胡錦濤要強調所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呢?從馬克思學說的經典術語來說,社會主義社會,因爲市場經濟已經消亡,計劃經濟取而代之,消滅了階級,其矛盾是非對抗性的,亦即非對抗社會,也可以說,它是和諧社會。不過,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本身就意味著非對抗,意味著和諧,也就用不說什麽「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爲,根本沒有什麽非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那麽,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理論概念而言,顯得不倫不類,它若有現實意義,應該是針對著「社會主義」名義下的「非和諧社會」。

然而,中共的嘴很硬,它說,「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鬥的目標」似乎它從來就是一個追求社會和諧的政黨,緊接著它又有所限制,說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爲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但是,人們看得很清楚,中共取得執政地位以後,已經越來越不滿足于作爲「工人階級政黨」,它美其名曰爲「三個代表」,實際上是高居社會各階級、各階層之上,壓制其他各政黨,堅持把自己的執政地位拔高爲專制的地位。這樣做,在社會的文明、開放成爲不可阻擋的大趨勢的今天,就不能不越來越弄得天怒人怨,於是,出於不得已,中共近年來咬緊牙關,不顧社會矛盾逐漸尖銳化的現實,提出所謂「和諧社會」,來把它自己裝扮一番。

看上去,中共所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先前東歐國家共產黨改革派提出的「具有人道面目的社會主義」或「人性化的社會主義」,有某種類似之處。

但是,它們之間,其實更有重大的區別。「人性化的社會主義」,是明確地針對著史達林模式的「社會主義」,集中體現著共產黨改革派的追求。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的改革實踐,早在蘇聯解體之前就已經在衝擊著蘇聯帝國的專制體系,而多次悍然對東歐改革派爭取建立「沒有史達林主義陰影的社會主義」的嘗試開動鎮壓機器的蘇聯,最終,反而是斷送了自己。

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共提出所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際,根本沒有表現出與它自己的史達林-毛澤東主義之傳統有任何決裂的意思。

矛盾的分析與現實

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籠罩在沈重的毛澤東陰影之中。毛澤東放棄新民主主義理論,中斷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實踐,貿然啓動社會改造,並以此而作爲其「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現實基礎。「文革」作爲這一理論的政治實踐長達十年,「文革」後,中共做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及其思想作了官方總結與評價,卻避開了「繼續革命」這一核心理論。

毛澤東跟在史達林的後面,匆忙地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然後,也就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如何看待現實社會中的矛盾。根據馬克思學說的基本理論,毛澤東承認,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産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但是,他無法按照馬克思學說的基本要求,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他無法觸及到具體的矛盾之現實狀態。

中共「八大」之際,陳伯達領銜理論分析,他面對現實,認爲基本矛盾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與落後的社會生産力之間的矛盾」,婉轉一點兒,則表述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這樣的分析,當然是針對著現實,但卻否定社會生産力作爲最活躍之社會變遷因素,違背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唯物論基本原理。俄國理論家普列漢諾夫對此早有明確的分析與批評,但他爲顧全布爾什維克政權而對公佈這一分析與批評做了嚴格的限定。毛澤東當然不知道這一點,但他似乎也能感覺到,這樣分析社會矛盾不妥,畢竟,作爲共產黨不能完全無視馬克思的理論,而馬克思理論對社會革命的分析,是社會生産力突破生產關係的束縛,而出現「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與落後的社會生産力之間的矛盾」,則意味著社會革命就此消失,因爲生産力現在據說是跟在生產關係的後面了。中共的「左派」,以「四人幫」爲突出代表,一貫反對所謂「唯生産力論」,因爲他們的理論意識告訴他們,真正按照馬克思學說的基本原理來分析現實社會,實事求是地以生産力爲社會發展之更具決定性的因素,就勢必對「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之實際的先進性提出質疑,也就勢必導致動搖整個「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

毛澤東的應付之道,是乾脆放棄具體分析。他只是說,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産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是「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狀態,而他的新貢獻,則是把中共一貫認爲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是整個過渡時期的主要矛盾」,改爲,該矛盾是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這樣一改,當然是適應了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現實,也就是說,毛澤東回避了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卻缺乏其經濟必然性而犯了「超越現實環境」的「左」的錯誤,把「向社會主義過渡」等同於「社會主義」本身,這樣,他爲展開階級鬥爭提供了理論依據,建立起他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同時,卻又實實在在地把社會主義社會,規定爲對抗性矛盾的社會,當然也就不是什麽「和諧社會」。

中囯共產黨現在意識到這一現實的矛盾了嗎?顯然沒有。

中共完成了以「社會主義」爲名義的社會改造,市場經濟受到嚴格限制,它本身的社會化趨勢也就難以展開,而國有制度,本來可以作爲解決市場經濟之根本矛盾衝突的「形式上的手段」和「線索」(恩格斯語),但在現實中,卻形成了壟斷資源、控制市場的國有體制,爲市場經濟發展之阻礙,於是出現了目前現實社會的基本矛盾──國有體制與生産力發展之間的矛盾,它的社會表現,亦即社會主要矛盾,爲共產黨專制官僚集團與工農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

這種矛盾,有對抗性,也可以非對抗地存在。現實中的共產黨,已成爲《共產黨宣言》所明確反對的「特殊利益」的集團,它是「新階級」,是生産發展之特殊階段上的特殊表現,其存在依據是權力與「特殊利益」之間的聯繫,表現爲社會經濟政治中的一種「特殊地位」。改革開放爲市場經濟開闢道路,而市場經濟的長期發展,勢必消除這種「特殊利益」和「特殊地位」,只是,在行政性集中的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變過程中,這種「特殊利益」和「特殊地位」反而因爲市場環境變化而加強,形成目前對抗性日益突出的局面。

這是事物發展過程本身的辯證法,市場經濟,似乎是欲使其滅亡而先要使其瘋狂,中共自己對此是否看得明白,也許倒關係不大。

和諧之難

現在,中共爲求得其執政地位的穩定,不再把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它一反常態,鄭重其事地將「和諧社會」奉爲目標,從毛澤東的提法回到中共「八大」的提法,再次肯定「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顯示出目前中共的一個明顯特點,即不在乎什麽馬克思學說的理論分析,一切只是以維持其執政地位爲重,以應付眼前現實爲要務,有什麽理論觀點,順之則昌,可以奉爲指導思想,逆之則亡,必置之於死地。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其實是現實生産力的表現:生産的現實狀態制約著人們的物質文化需要,這種需要,它會有某種「超前」,驅動生産發展,而它也會有某種「滯後」,對先進生産力的需求須達到某一臨界點,才真正轉化爲驅動力量。也就是說,生産及其需要的矛盾,體現著社會生産力的狀況,要分析生産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則要下更多的功夫,不是濫竽就可以充數的。

陳伯達提出「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與落後的社會生産力之間的矛盾」,得到劉少奇等人的讚賞,因爲這一提法反映著現實,也有具體分析的意味,但是,它在理論上有致命的弱點,作爲中共的「務實派」,他們難以應付「左派」的攻擊。目前也同樣是如此。「左派」還在對「文革」的失敗耿耿於懷,還在以其激進思想咄咄逼人。他們針對現實社會階級狀況的變化,仍在祭起「唯生産力論」的大棒,對市場經濟、對産權改革,進而對改革開放本身,一概橫掃過去,而中共所謂「和諧社會」,在「左派」面前仍然蒼白無力。

中共難改其依恃專制,「左派」也難改其搬弄教條,只是現在「左派」苦於專制之壓制,對民主自由有所感悟,對右翼或「極右翼」仍是咬牙切齒。現實是如此,和諧,則總是難求。

轉自《新世紀》

相關新聞
改革爭議,出現「公共品」論述的意義
管見:改革爭議的左中右,改革的表與裏
管見:在「社會主義」的帽子下面
管見:四十年後看「文革精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